上周钉钉的公关团队在北京找我聊天,问我对钉钉的看法和印象。我说:“钉钉给人的感觉是很强势,这可能是阿里遗传给钉钉的,钉钉在接受了阿里强大的背书,但大众同样把对阿里的印象延续到了钉钉身上,这无法改变”。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阿里的钉钉还是腾讯的微信企业号,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大众都太多的讨论两大巨头进入企业级市场的威胁论,而很少有人去探讨他的机会论。其实在崔牛会里有很多企业并不排斥他们,而是积极地去拥抱了他们。但这的确需要个过程,一是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都需要俯下身段去接近这些企业,进而同他们平等地合作,而不是居高临下,这是心态,也是合作的前提。
回到今天要讨论的,钉钉+的模式会不会带来逆袭的效果?在B2B行业里现在还是大厂商的天下,至少现在是。无论你如何不屑,但他们依然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据说,除蓝凌之外又有一家厂商进入阿里驻场合作开发,并且投入的人力还要多于蓝凌(当然并非和蓝凌一样的OA厂商,是其它领域。)
早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蓝凌发布KK5.0邀请我去主持他们的首发式,到深圳的已经是深夜,蓝凌软件副总裁刘向华去机场接我,回到市里后我们一起去吃海鲜粥时他问我:“和钉钉的合作,我们要进行驻场合作开发,如果是离岸我们的成本会低很多,你觉得钉钉这条线我们值得跟吗?”我记得当时的回复很直接:“现在谁也看不清楚钉钉的未来会不会像来往一样,但是如果他做起来呢?”
后来,蓝凌安排驻场合作开发,在阿里钉钉团队一待就是三个月,一直到钉钉2.0发布时他们的开发团队才撤回来。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一定要驻场开发呢?原因在于,钉钉对产品体验要求极其苛刻,为了保证产品的体验一致,他们要求合作伙伴的团队必须进场一起合作开发。
这也是钉钉和企业号不同的地方,企业号是提供开放平台,大家都来接,这样容易上量,但是体验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且小厂商会快速接进来,企业号希望吸引的大厂商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敢接入。而钉钉却严格把关ISV,至少第一批是这样,通过合作开发把应用体验完全与钉钉保持一致。甚至让企业感觉不到是几个团队合作的痕迹,还有一点就是钉钉一上来找的都是有行业积累的大厂商,而非新创立的团队。一个开放上量,一个严把体验,这者走的路子不太一样。
钉钉一直说自己是个纯粹的APP,一种工作方式,那工作方式的背后是承载了多个伙伴的生态,在我看来钉钉打造生态的建设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钉钉永久免费,但是合作伙伴不太可能跟着你免费玩,合作伙伴最终是要实现盈利的,钉钉免费的情况下,还如何能帮助伙伴挣到钱,这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合伙伙伴不会一直倍太子读书,用生命陪钉钉玩耍;
二是,既然是要建生态,那就不是一家两家ISV合作的问题,以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伙伴进入,在多家伙伴同时进入的时候,还会采取进场合作开发的模式吗?如果是,这会不会走的太重了,如果不是,如何保证体验的一致性;
三是,流量的入口在哪里?记得之前崔牛会的群里有过这样的讨论,“要让我上钉钉可以,那就需要钉钉先证明自己不是下一个来往!”的确,来往当年马云放了狠话,给了资源,为何还是倒下?值得深思!
四是,钉钉走的完全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这似乎与现在很多做协同办公厂商宣称“自下而上”的方式有些相悖,这些厂商未来似乎不太可能成为钉钉的伙伴,如果接入是自己否定自己,如果不接又会失去一个机会,陷入两难。
有消息称,钉钉会在9月推自己的联盟计划,其实就是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钉钉又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呢?
总体上来说,钉钉+的模式还是会给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一开始的切入点都是大企业用户,这和微信的打法有本质的不同,通过和ISV的深度合作,快速建立行业的壁垒,通过阿里的品牌背书和钉钉团队强有力的执行,应该会有所见树。而第一批与钉钉进行战略合作的伙伴也会受益匪浅……
本文作者:崔强 来源:畅享网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