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置疑,中国品牌面临着集体溃败的威胁。
一方面,中国本土优势品牌面临着被国际品牌并购的威胁,像汇源、大宝,加之之前的娃哈哈、美加净、乐凯等品牌,这种并购策略在于瞄准中国本土优势品牌,志在实现行业垄断经营行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以更久远的姿态剥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就是中国本土品牌基础管理薄弱,品牌保健能力不强,加之长期以来的暴利思想、投机行为、豪夺心理、贪腐作怂,在质量管理上频频出现像三鹿这样的恶性事件,严重伤害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从冠生园到三鹿,莫不如此。
那么,是谁“谋杀”了中国品牌?我认为,是企业家,是政府!
企业的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与其他公司竞争;另一个竞争是公司内的竞争。在企业内部,内部的竞争如果不能很好进行,也不能取胜,而内部应该是一种公平的竞争。
中国企业既没有做好对外的竞争,更没有做好对内的竞争。对内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企业形成一定市场优势后,显得更为重要。汇源的危机,是内部竞争globrand.com的危机,而不是外部竞争的危机。正是这个竞争没有解决好,或者没有正确地面对,导致企业家出现严重的心灵危机,从而屡屡作出给品牌、给企业、给国家、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的抉择。
从这个角度看,谋杀中国品牌的正是品牌的创造者,中国的企业家。
另一个帮凶,则是政府。我们的政府,对企业家不是捧杀,就是棒杀。这在宗庆后、在朱新礼身上可以看到,在更多企业家的身上也可以看到。
一会儿,把企业家吹上天,要什么给什么,从圈地运动到金融贷款、从产品免检到政治明星,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政府行为,给人民形成了巨大的仇视心理,让中国的企业家眼中没有消费者、没有政府、没有法律,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一会儿,把企业家打到地,出了问题,责任一古脑儿推给企业家,记得当年的德隆就曾出现。最终德隆没有成为三星。
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市场的归市场。
我们对一切市场行为都要以平常心对待,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
面对当前中国品牌的困境,杀手们当反思。
本文作者:韦桂华 来源:全球品牌网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