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职场
关于人脉,你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Sean Ye  瞎说职场  职场  编辑:Amanda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和做好本职工作比起来,不分伯仲。实话说,我年轻时和如今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有着一样的想法,不屑于在职场“搞关系”,感觉这种事情非常low。

职场上,论重要性,与人相处=务实做事。

如何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和做好本职工作比起来,不分伯仲。

实话说,我年轻时和如今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有着一样的想法,不屑于在职场“搞关系”,感觉这种事情非常low。

虽然,先做事再做人,倒也不是不行,但如果年近三十依旧抱着这样的想法,只埋头做事,不善于建立人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会是很严重的打击。

想弄明白什么是人脉、如何积累人脉,首先你得走出这三大关于「人脉」的误解......

01、你认识的人=你的人脉?

其实,你认识的人再牛再多,只要你用不上,都不是人脉。

很多职场人以微信加过哪个投资人,或者哪位公司高管为荣,但是,事实上,你除了过年给人群发一条消息,可能再也没有其他机会和你心目中的高人细聊,更别说在高人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了。甚至还有一些搜索课程,教普通职场人如何加到大咖的微信,我看完还是很无语的。

这种在我看来都是无效人脉。

所谓人脉,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能够用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法用到,甚至对方都不记得你,那就别自以为结交了人脉了。

很多小伙伴经常线上线下看到一位牛人,立马会想:这个人很厉害,我要把他纳入我的人脉圈。

这种想法大概率会失败的。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每天能够收到的加微信邀约和线下见面邀约起码有一次。但是我没有精力去见一下我不认识的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见这些人,他们很热情,但对不起我真的没兴趣。

案例一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他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下,说买手机差1000多块钱,请罗振宇帮忙,反正罗振宇不差钱。罗振宇自然没有搭理他。

还有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微博上,每天把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语音,转换成文字,还加上自己的点评,坚持做了一年多。

虽然他从来没有联系过罗振宇,但有人把他的微博推送给了罗振宇,罗振宇看完他的微博后特意去找到这个大学生,加了微信想要了解他。就这样这个大学生反向链接到他一直想要接触的牛人。

案例二 

善于自我营销的Doris(公众号:刀姐Doris),和我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她在美国参加一场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当晚的晚会上有一个重头人物,一位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哈佛学长,大家都抢着上去和他认识。

Doris一看,人太多,自己就算是自我介绍,对方也留不下任何印象,怎么办?

她反其道而行之,找到机会上前自我介绍的时候,直接对学长说:「这个活动很棒,但是在宣传方面做得很糟糕,还在用最传统的Email方式邀请大家参与,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丰富的营销工作经验,也很善于社交媒体营销,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为您设计一套新的宣传方案。」

就这几段话,就让学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她帮助学长重新梳理了活动的宣传计划,成为这个中国留学生组织的董事会成员。

这两个案例说明,人脉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1. 对方了解你,起码知道你的几个核心标签;

2. 对方愿意帮助你,或者愿意把好的机会提供给你。

实现这两点,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们能够为你的人脉做些什么?

人脉和朋友不同。

朋友是有情感联系的,当有啥好事情的时候,朋友会第一时间想到你,但是人脉不会,人脉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人脉会想到你的原因,是你能把这件事做得很好(符合他对你的标签认知),或者是你曾经帮助过他,他希望能够有所回报。

02、人脉是比你厉害的人?

不一定,而且正相反,你一定要比你的人脉厉害,至少在某方面比他厉害。

image.png

文坛巨匠沈从文,早年北漂到北京,当时叫北平,想靠写文章为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他万般无奈向当时名满天下的郁达夫求助。郁达夫去沈从文那里一看,大冬天没有炭火,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脚缩在被子里。用冻得通红的手,坚持写作,当时他已经三天没吃过饭了。

当时的郁达夫也有自己的苦恼,他在文坛虽很有名气,但在大学教会计学,创办的杂志被停刊,很是郁闷。

看到沈从文之后,他很快被这个年轻人的坚持感染,他马上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沈从文围上,又拉着沈从文去饭馆大吃了一顿,那顿饭花了1块7,郁达夫掏了五块钱,买完单剩下的都给了沈从文。

不久之后郁达夫又把沈从文介绍给徐志摩,帮助沈从文发稿,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讲这个故事,我想说明两个道理:

第一,我们也一定会有某方面的长处,会帮上别人,尤其是我们希望成为其人脉的牛人们。尽可能挖掘自己的核心能力或标签,用这种方式得到的人脉资源非常稳固。

当时的沈从文相比郁达夫可以说是全面劣势,并没有什么资格成为郁达夫的人脉,但是当郁达夫踏入沈从文的住处时,郁达夫感受到了鼓舞,年轻人这么苦都在创作,我自己的郁闷相比起来又算什么?

即使是这一点精神力量,都让郁达夫愿意挺身相助。

你要在某个方面非常强,强到能够帮助到别人,强到别人在遇到类似问题或者机会时第一时间想到你。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人脉会自己去找你的。

第二,很多人在谈论人脉时,都是势利的,都看着那些能够立刻帮到自己的人,却想不到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有些人脉关系,你觉得根本没用,因为他们年轻没有你想要的资源,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未来他可能做得非常出色,还有我们需要反向求助他们的事情。

而郁达夫去世后能在国内文坛依然保持这样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创作功底深厚,另一方面也和沈从文等小辈朋友们大力宣传推广很有关系。

在郁达夫女儿在文革后拜访沈从文,离开时沈从文知道她处境困难,也马上拿出五块钱给她。须知70-80年代的五块钱,可不像如今的五块钱,而当时的沈从文也并不算宽裕。

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有类似经历。

曾经我还在猎头公司工作,有一位年轻的记者朋友苦于请我帮忙给些职业规划的建议,推荐份工作。我当然是努力帮了他,帮助他接到了互联网公司的offer。

多年后他在互联网越做越好,跳槽到更牛的公司担任管理岗。而在我2018年计划转型互联网时,他反过来帮我打听了圈内的很多消息,也帮我在创业项目上给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放在多年前,我实在想不到一个年轻的记者能够怎么帮到我,但是本着「帮帮这个很上进的年轻人」的想法,我去帮了他,没想到,6-7年后他却成为了我在互联网圈子的引路人。

对于我们30+岁的职场人来说,已经有了不少职场资源,去帮助一些努力上进的年轻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同时,也说不准,这些年轻人什么时候就能成为我们有价值的人脉。

沈从文一辈子受到过礼遇很多,被人请吃饭送礼物,也不算是少见。但是他这一辈子都记得郁达夫的一饭之恩和送给他的羊毛围巾,当他年迈时,每当有人来访,他都会讲这个故事。

为什么?因为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如果我们帮助那些目前急需帮助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会一直记得,也会想找机会回报帮助过他的人。

如果你觉得这些帮不上你的人,是无效人脉,那也需要意识到一点:

只愿意给别人锦上添花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雪中送炭。

03、我很内向,所以没法搭建人脉?

实话实说,我也是内向的人,如果在聚餐和酒会上你往往会看到我缩在一个角落里,闷头吃饭。甚至,我都不愿意参加陌生人的聚会和派对,对我来说充满别扭。

那内向的我是如何搭建人脉的呢?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写过一句我很认可的话: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在我看来,所谓的人脉关系中,三分靠人脉,七分拼实力,靠自身核心能力的积淀。

首先,虽然不擅长和人聊天,但我很擅长写。通过写字,我把自己的观点积累起来,搭建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另外,我的核心能力标签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新媒体营销的能力,同时在这两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并不算多,所以我很侥幸的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圈子里有点话语权的自媒体。

别人看到了我的能力,所以在有创业项目的时候,他们能想到我,觉得我是适合的能解决问题的人才。

创业大半年来,很多机会都是别人送到手边的,我并没有舔着脸去找别人要,甚至大家在一起沟通的机会也是有限的,但我的标签在别人眼中深入人心,他们意识到我确实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而且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还有一个优势,我愿意倾听。

正常人的普遍的沟通诉求是表达,我告诉你我是谁。但是我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在各种场合宣传自己的成绩,所以大部分时间里,我在倾听,倾听别人的观点,了解别人的成就或者困难。

而作为一个出色的倾听者,我也有所回报,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我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也让我之后更好地帮助对方。

唠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人脉是什么?

说通俗一点,人脉就是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人?有什么擅长的地方?有什么利用价值?

所谓的有效人脉,往往是三分人脉,七分自身价值。

对于30+的职场人来说,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强项,自己的价值。给自己找好合适的标签,宣传出去,让别人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第一时间想到你。

其次是学会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脉感觉到意义重大,而只有雪中送炭让人难忘,如果你有帮助别人的机会,不要错过,未来说不准对方也能够回报你。

最后不要担心内向就没法积累人脉。

内向的人可以从打造自己的价值出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比如勤于思考,比如善于倾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人,一样能够积累优秀的人脉。


本文作者:Sean Ye 来源:瞎说职场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章旨在分享信息,不代表对其内容的完全认同。文章来源已尽可能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同时,我们无法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进行完全保证,对于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转载仅出于传播目的,读者应自行对内容进行核实与判断。请谨慎参考文章信息,一切责任由读者自行承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