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创业
浅谈豆瓣网的盈利模式
诺沫兔儿  新浪微博  商业模式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豆瓣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

一.      豆瓣网简介


豆瓣网,互联网WEB2.0时代的又一个奇迹。豆瓣的定位,用长尾理论解释,是想做一个合适的过滤器——帮助发现你喜欢的东西。从开办伊始仅仅9个月的时间,就在商业网站视为生命线的Alexa一路蹿升进入排名前4000,目前拥有五万多注册用户。网站创办者杨勃表示,在豆瓣网的每十次点击便会促成一次购买行为。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并不是烧钱百万之后的成就,网站的前期投资仅仅是来自几个朋友的20万人民币。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五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新用户。“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也就是“流行引爆点”。这个观点也深刻影响了2.0的一代人,豆瓣引爆的就是一股草根文化。
1.    豆瓣网的成长经历


2004年9月杨勃为自己的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且将这个网站命名为“驴宗”。


从2004年10月开始开发,经历了5个月,2005年3月6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户注册。


2005年小组藏书功能、个性化域名服务、上传书目功能、电影单列功能、代码生成器,用户看过、在看、想看的书或者电影都可以自动显示在自己的BLOG上、繁体字版本、豆瓣音乐单列、同城、二手书碟交换功能相继开通,到2005年12月,由1个人开发、4个人运营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豆瓣网,已经有5万多名注册用户。


2006年3月,豆瓣网开通一周年,注册用户过11万。4000个小组,50人以下小组占90%


2007年 11月13日,豆瓣成员满100万。


2.    网站思路


豆瓣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


   在杨勃的眼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门户类网站还是以“物”为第一要素,一些社会类网站则把“人”提到了第一要素,那么,豆瓣,则是第一个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网站。


   随着豆瓣英文版的推出,豆瓣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家向外输出模式的网站,而实际上,豆瓣自身就是集众家所长的结果。至于豆瓣究竟借鉴了哪些网站哪些元素呢?据杨勃介绍一共有三个方面。一是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来自于flickr,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二是电子商务方面,借鉴了亚马逊(Amazon),比如用户评论和推荐;三是社会网络(SNS)的一些元素,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不过一般的社会网络是没有媒介的,而豆瓣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


杨勃将豆瓣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并且适合自己”,他解释说,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现在豆瓣扩大了推荐的群体,你会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荐,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等具体物体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
3.    产品原则


   在用户引导上,豆瓣强调用户参与原则,用户参与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如用户只有加入一个小组后才有创建小组的权利,需要用户有9个以上的收藏并且给出了评价之后,豆瓣才会向其推荐成员,让其拥有二手交换发布和推荐豆列的权利。这是豆瓣基于计算模型需要作出的约定,但同时却令用户有不断发现的惊喜。


  在用户路线上,豆瓣采分散集中的原则,产品线上的是分散,功能键都设置到相应的产品页面上,是过程的体现;用户管理是集中,集中用户在站内的行为,是结果的体现。这种类似购物网站的设置给用户的体验就是方便,而且路线清晰。


在产品设置上,豆瓣采核心需要原则,豆瓣为保证站内用户使用网站的专注,没有贴图,也没有通常社区网站为增加访问量而设的积分和升级系统。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网站垂直运作的专业性,对网站氛围营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网站的“小众”,局限了用户基数的扩展。用户不仅增长缓慢,而且缺少对老用户的激励,一旦市场上出现同类型资源雄厚网站,而网站本身用户积累未达规模,豆瓣的抗击力就很令人担忧。


4.    技术


 由豆瓣的诞生到这一路的发展,其技术一直被认为是网站成功的关键,有趣的是,豆瓣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所以市场上的模仿者层出不穷,但复制豆瓣不代表就能成功,而在豆瓣之前又为什么没人想到类似的构思呢?
(1)         以用户为中心


在杨勃看来,对大部分人来说,书籍、音乐、电影的选择特别多,这就带来一个方向,也就是需要发现和分享。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大家共享之后就会产生口碑传递。“所以,一开始做豆瓣不是为了做一个网站,而是满足人们的一个需求,如果对用户没用,只是新鲜是远远不够的。”

(2)         简单的前台和复杂的后台


与大多数网站不同的是,最早开发的部分是一套推荐引擎,这是基于数学统计的计算模型。在用户点击过看过东西以后,这套模型可以自动分析出“与其口味最像的人”,并主动地推荐用户最有可能喜欢的书籍、音乐或者电影。


  豆瓣是100%动态网站,没有一个静态的页面。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个人管理书籍、音乐、影碟的工具,只是将工具放在网上了。现在,很多人抄袭了豆瓣的模式和资源,但就如杨勃所言,仅仅抄袭一个网站的表面是没有价值的。“Google的界面更简单,但系统核心不在这里。豆瓣比Tag这些表面的东西多做了一步,采用了统计模型和一些程序算法,事实上,这才是豆瓣网的核心。”


  Web越来越像一个计算平台。通过各种Web应用将计算机连接起来,比如需要相册时可以使用Flickr,需要地图时调用Google Map的Api。随着很多服务商逐渐将自己的服务开放出来,每个网站都可以视为一个软件服务提供商,相互之间的联系让系统越来越复杂,而这种系统的复杂并不会带来功能使用的繁琐。


  强大的功能、简单的使用,这是WEB2.0应用的必然趋势。由豆瓣的应用,可以看出发现联系用户之间的关系,在后台建立导引用户功能的连接,针对数据量做好方便的存储和查询,这些就是网站技术的核心。

(3)   快速开发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豆瓣拥有十多万的注册用户,Alexa的流量排名在一千左右,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一直就只有一台八千块钱攒起来的服务器、一两个人的开发团队维护着。
  为了适应这种规模,开发模式需要进行改变。这在很多Web2.0的网站中都有所体现,有人称之为简单哲学。为了快速开发,系统设计也需要进行简化。杨勃说,“豆瓣网中间也做过一些变动,最初还是受原来做企业系统的影响,结构设计的太复杂,甚至还分了很多层。后来就简化了,因为太复杂之后就难以做快速开发。”


  豆瓣现在采用的是敏捷开发的模式,这是一个快速开发、快速变化的体系,平均每两天就有新的功能出现。


  “Web2.0网站是快速变化的,并不是把所有的功能都在开始阶段完全实现。”杨勃说,“这就要求系统构架的可扩展性要做的很好。而且必须考虑将来规模可能带来的问题。豆瓣网一开始的架构设计就可以支撑上百万用户。”同时,基于Web的开发省去了客户端分发、维护的成本,因此可以做到“永远的 BETA”、随时更新和升级服务。据说,豆瓣学习对象Flickr的升级是以小时为单位的。



二 豆瓣网的架构


记录分享、发现推荐、会友交流,这是豆瓣在用户网站使用指南中的对用户站内路径的指引,分别也可对应豆瓣导航的三大组成块: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1.    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


 三个首页页面架构相似:用户登陆前后一致,左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一切豆瓣已有记录的相应类别的产品,这项是固定不变的。左下方是“豆瓣成员的近期好评”,是站内该类别最新产品评论的提取,显示5条,提取内容包括评论人图像、ID、被评论产品名、评论题目、部分评论内容、评论等级及回应数,根据用户投票是否“有用”而动态调整。


  右上方是豆瓣用户对该类别产品的标签汇总,提取了最多人数的36个。右下方三个类别各有不同,读书是“豆瓣在读最多的书 (top9)”,电影是“豆瓣电影排行 (top9)”,音乐是“最新增加的音乐/提供者”和“豆瓣最热音乐 (top9)”。上述所有项都是动态调整的。
  在单个产品页面,对于游客,网站提供产品资料(销售及内容信息)和其他用户对产品评论这些资讯类信息,同时提供搜索、比价、二手交换、链接购买这几项服务。网站通过“常用的标签”、“喜欢XX的人也喜欢”、“豆列推荐”形式对用户进行推荐,引导用户站内流动。通过站内其他用户使用该产品状态显示和收藏该产品小组列表引导用户进行单对单、单对群的交友行为。


  在用户登陆后,除了上述内容,用户可参与修改产品信息,类似WIKI的应用。用户不但可以看别人的意见,还可以对意见评价“有用”与否和跟帖,也可以进入该产品的论坛发帖或参与讨论,类似百度贴吧的应用。用户可以对产品标识自己“过、在、想”的状态把产品列入自己的收藏夹,可以对此标识不多于5个标签整理自己的收藏夹,也可以在五个评价级别中选择一个直接表述自己的态度。以上用户行为被网站记录,不但在“我的豆瓣”中体现,还进入到网站的数据库,透过豆瓣设定的计算模型,对网站的页面数据提取直接影响。


  该部分架构是资讯(相关产品)+功能服务+推荐(人和物),核心是资讯内容,关注点在“物”。在这里,豆瓣是一个文化产品资料库,不同于图书馆电子版一对多的开放分享,豆瓣由于开放给所有用户参与建设,因此是一个动态变化趋向完整的文化产品资料库,形成的是多对多的分享交流。正因为有交流元素的介入,所以豆瓣强调了参与建设信息的有用与否(评价和讨论),令贡献信息的私人性(BLOG元素)变得公众化(BBS和贴吧)。


  而与论坛交流的公众性相比,由于豆瓣加入了计算模型这个技术核心应用,用户完善这个资料库的同时,它也把最符合用户爱好的产品推荐到用户面前,保证了用户使用上的个性化。


  由于品味系统页面在用户登陆前后是一致的,页面推荐更多体现的是站内用户的集中意见,在某些功能产品上,例如站内广泛分布的排行榜,就很容易出现“公众暴力”的现象,导致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更新,这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2.    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


属于用户管理系统,登陆前跳转到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管理站内信息页面。


  我的豆瓣:页面左边是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发表评论、回应评论、讨论话题从上而下分列。右边是功能服务管理区,包括产品搜索、个人主页链接、收藏夹链接(读、看、听)、交友链接(友邻和小组)、创建豆列(系列性推荐)、二手交换发布。


  我读、我看、我听:实质就是用户分别就读书、电影、音乐的收藏夹。三个页面架构一致,左边是产品状态区,从上到下分别是“在、想、过”,其中电影只有“想和过”两种状态设置,信息来自于用户之前在单一产品页面的标识动作。除了状态,用户可以标签的形式对收藏夹的产品做分类整理。页面右边是网站服务区,上边是产品搜索功能,下边是豆瓣根据用户过往站内行为(评价及收藏)对用户作出的相应产品推荐,一次6个,动态调整。


  个人主页:左边是用户对站内“物”的行为记录,包括收藏、评论。右边是交友信息,有用户个人信息(所在城市、外部BLOG地址、自我介绍等),沟通功能键(加为友邻、发豆邮)、用户状态栏(是否为友邻),此外还有用户对站内“人”的行为记录,包括小组和友邻。


  表达系统是品味系统与交流系统的联接。如果说品味系统关注“物”,交流系统关注“人”,那表达系统就是通过用户个体融合这两个重点。


  以 “我的豆瓣”中的内容为例,用户站内发布信息汇总(评论、回帖、讨论),收藏行为、向外推荐和交换信息都是用户对品味系统的贡献。而这些内容共同组成用户的个人展现,达成其参与交流系统。而豆瓣在这里向用户作出的产品推荐更像是书友会的目录,是以用户个体行为和用户交流系统中触及到的其他用户行为向用户作出推荐,更有针对性,也可以看作是交流系统对表达系统的反馈。


  在个人展现部分,收藏(列表)是豆瓣的核心体现,好比个人的网上书架。在豆瓣,个人展现应用方面的“收藏”还不单指“物”,还包括“人”,因网站交友功能上的薄弱,“友邻”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友邻”对“物”的收藏上,所以用户对外展现的是自己和友邻的收藏,通过物和物、人和物的关系表达


3.    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


 同城:页面左边从上到下分别列了全站读书、电影、音乐各十大排行,排行根据站内用户对产品评分动态调整。右上方是“直达链接”,提取成员主要分布的十个国内城市名和已有居民数,点击去到相应城市页面。右下方是“国家和地区”,是站内所有用户所在国家和地区提取,点击去到相应地区页面。


  十个“直达链接”的城市页面架构一样,左上方是“我住在XXX”,用户点击后豆瓣就记录其为该城市居民,以后用户进入“同城”就直接进入该城市页面,想撤消状态就在该页面再按一次“搬家”。“我住在XXX”以下依次是“二手交换”和该城市读书、电影、音乐各十大排行。“二手交换”是豆瓣该城市居民发布的交换信息最新列表,排行则是根据该城市居民对产品评分动态调整,因此这个排行在各个城市/地区都有差异。右上方是“XXX新成员”,列出4个新加入该城市的居民,显示图像和名字,即时更新。下面依次是“XXX的成员喜欢去的小组”,列12个,显示图像、名称、人数,按人数降序排序,提取是从所有小组里随机,每15分钟更新一次。最下方是“最近发生”,,显示12项最新该城市用户对产品的标识,是即时变动的。


  用户加入某城市后,登陆后点击“同城”会直接进入相应城市页面。


  小组:用户登陆前,首页左上方是“最受欢迎的小组”,显示15个人数最多的小组,按人数降序排列,提取内容是图像、名称、人数,按实际动态调整。左下方是“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是对站内所有小组新发话题的提取,显示的是话题标题、小组名、发帖人名、回应数和最后回应时间,即时更新。


  页面右上方是搜索功能,可以搜索站内所有小组,该项是固定的。往下依次是“新成立”,显示10个最新成立的小组,提取名字和人数,即时更新。最下面是“合作媒体”,提供合作方《书屋》、《书城》、《天涯》这三本读书类杂志在豆瓣的官方读者小组快速入口,该项固定。


  用户登陆后,左上方是 “我参加的小组”,是用户所有参加小组的列表,显示图像、名称、人数。下面接着的是“我所在小组的最近话题”,是对用户所有参加小组新发话题的提取,最下面是“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与登陆前一致。


  右边页面在用户登陆后在原来页面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板块,搜索下增加了“创建一个新的小组”功能,用户只有加入一个小组后才有创建小组的权利,创建过程很简单,只需填写小组名称、介绍、标签(不超过5个)。再下面也是新增的“15分钟名组” ,是小组按豆瓣算法的随机提取,显示图像、名称、人数,按人数降序排序,每15分钟更新一次。

 

  单个小组页面功能有论坛、成员列表、小组收藏、成员常去的其他小组列表,成员主要的交流方式是论坛讨论。
  我的友邻:登陆前进入注册页面,登陆后进入用户交友管理页面。

 


  该页面提供用户站内搜索和邀请(站外邮件邀请)功能,用户站内交友状态栏(已加和被加友邻)。网站推荐“人”的信息,包括即时性的网站新成员显示和豆瓣通过用户已有行为计算出的兴趣相仿用户——“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的”。这些用户列在豆瓣“我的友邻”页面右下角,用户可以详细浏览他们看过的书和电影,决定是否将其列为自己的友邻。一旦这些成员成为友邻,用户可以很方便了解到他们的动态信息:比如他们正在看的书、想看的书,添加的书评等。用户间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过“豆邮”,类似碰碰“小纸条”的站内信息交互方式。


  “同城”、“小组”、“友邻”,从交友来说,这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豆瓣在这之上加入了共同爱好“物”这个媒介,交友纬度增加了,使得豆瓣相对于一般交友网站或者QQ更有针对性。
  基于SNS建立的网站大多是交友类型的,但豆瓣中的交友功能只能算附属品。首先网站在交友服务上比较薄弱,小组(群交友)只有论坛,友邻(单对单)只有豆邮,用户交互方式需要拓展;其次网站“物”的体现压倒了“人”,用户个体的关注点在“物”,“友邻”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帮助用户找到“物”上。


总括来说,豆瓣目前提供的服务有:特定用途的检索(书、电影、音乐,还有本站内的用户)、购买渠道推荐(“在哪里买”)、特定商品的比价(“一网打尽10多家网店”)、资料的存储和共享(“我的豆瓣”和“别人眼里我的主页”)、站内线上交互(“小组讨论”和“豆邮”)、SN(“友邻”和“同城”)、 “二手交换”,还有“豆瓣推荐”(“猜你会喜欢”和“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


三 豆瓣网的盈利模式


公开赢利:电子商务分成


豆瓣作为一家Web2.0网站,豆瓣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
对于经营,杨勃没有太大的野心,不过他过去以无广告页面广受好评的豆瓣网,也许就要正式引入广告商业模式。
豆瓣网推广很大程度上是靠用户自身,运营成本不怎么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与当当网、卓越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利润分成(即当用户在豆瓣上阅读书评并通过链接到相应电子商务平台上完成购书,豆瓣即可与该平台进行相应利润分成),能够帮助豆瓣网维持住自身的运营的。在杨勃的说法里,这种利润分成也是网络广告收入的一种表现。


不过,有网友表示,现在一些新兴的返利网站似乎更能吸引网民去购物,比如忠诚度不高的一些用户,可能在参考完书评后,绕过豆瓣网,通过返利网站登陆电子商务平台购书,这样一来豆瓣网的销售分成就无从体现了。因此,在返利网站可能进一步发展并影响网民未来消费生活的情况下,在豆瓣网的利润分成环节中加入返利网站这一环,或许是必要的——虽然单笔利润分成可能因此减少许多,但从长远来看,要维持住豆瓣网电子商务利润分成这一块盈收,这样的薄利多销显然可取。
豆瓣网的传统盈利模式是:在每本书下悬挂不同的购书网站的logo和价钱。每次有用户通过豆瓣网的链接进入当当、卓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购物,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样的盈利模式满足一个小作坊的运营不成问题。但是当豆瓣规模做大了,团队扩张,成本膨胀后,如此单一的收入渠道未必能够满足它的运营成本。加强商业化,是豆瓣扩张的内在冲动。


  豆瓣传统的渠道收入日益缩减。压力首先来自网民的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下载电子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开辟了免费在线看书的频道后,更多网民失去了对高价格的纸质书籍的购买欲望。网友阅读习惯由纸书向电子书的过度,弱化了图书分成这种商业模式。其次各种返利网站对豆瓣网的盈利也造成了影响,许多“狡猾”的用户在豆瓣网看完翔实具有价值的书籍推荐后,通过返利网站进入网上书城,返利商城便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提成。这些都削弱了豆瓣传统的盈利能力。杨勃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他认为未来豆瓣会大部分靠精准的广告投放来盈利。图书比价功能对用户来说很方便,它的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未来将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豆瓣已经开始尝试广告投放。例如《达芬奇密码》页面的右边就出现了“合作出版社推荐”《大象的眼泪》图文。豆瓣的广告是通过算法做到的精准投放。就如《大象的眼泪》新书广告绝不会出现在所有书籍的旁边,因为豆瓣事先通过算法算出《大象的眼泪》的爱好者和《达芬奇密码》爱好者的重叠度是最高的,然后将《大象的眼泪》广告投放到《达芬奇密码》页面上。


商业化与定位
  广告营收的前提是广告投放流量要足够的大,豆瓣网下,书、电影、音乐的频道在豆瓣中的流量并没有期望中的大。反过来影响了精准投放的效果。如何将人气变为盈利从而收回成本,不仅涉及豆瓣的经营,同时也在影响豆瓣的定位。
  一个功能很类似百度贴吧的“小组”频道,它的流量就占领了豆瓣总流量的三分之一。蚂蚁网总裁麦田在《豆瓣的真相》一文中估计豆瓣的小组流量甚至高达全站的70%以上。豆瓣网人气旺的万人小组的许多主题均是明星、养生、美容、服装等。豆瓣网的传播经理vivi小姐说,过去媒体对豆瓣的关注点集中在书、电影、音乐,近来媒体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小组上,还有一个媒体专门做了一个“豆瓣国货化妆品小组”的报道。这些话题和书、电影、音乐没有太大的关系,小组里的火热讨论并不能反哺书、电影、音乐的流量。
  理论上说,可以将这些热门话题涉及的产品提炼出条目,然后走书、电影、音乐的的商业模式。但是杨勃没有打算这些热门产品自立出类似书籍的条目,他认为这些东西种类太少了,并没有谁会从来没听说过某个手机的品牌。
  因而对于百度贴吧引入了广告的做法,豆瓣还没有将这种商业模式引入小组中。因为它和豆瓣网“发现”的定位不一致。然而豆瓣要谋求发展必须解决融资的问题,因此第二次融资已经提上日程。

  隐藏赢利一:视听点击分成

  在豆瓣网的页面上可以看到,音乐栏目下许多歌曲都设有或红或绿的试听摁钮。红色摁钮指向“巨鲸音乐网”,绿色摁钮指向“九天音乐网”。豆瓣网的试听链接,一方面通过增加点击广告宣传了这两家数字音乐网站,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豆友在试听之后登陆这两家网站付费购买相关音乐服务。前者有望给豆瓣网带来这两家网站的点击率收入分成,而后者将带来无线领域的巨额销售分成。

  隐藏赢利二:用户数据销售

  然而,尽管利润分成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实现可能的赢利渠道,但由于目前豆瓣用户数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利润的实现,因此,当杨勃做出豆瓣有造血能力的表示时,它很可能还蕴涵着别的意思。

  别忘了,现在的商业环境是一个信息取胜的时代,而豆瓣对用户的细分,在每一个细部里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商业机会。

  例如,对读书、电影、音乐等商品的“猜你会喜欢……”推荐,是豆瓣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而分析得出的结论。当用户点击该推荐中的商品介绍时,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豆瓣网对商家产品的推销,还能让豆瓣网根据用户的实际点击完成对用户群的进一步细分,以使豆瓣网能够掌握到更为细致有效的用户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用户数据资源库。而对于急需根据用户反应来调整自身营销策略的商家(如书商、出版商)来说,这样的用户数据库显然是非常必要并很可能花钱购买的,因此,或许这才是豆瓣网“造血能力”的最主要体现。


四、豆瓣网的发展前景


1.手机豆瓣
在增值业务方面,豆瓣网也推出了手机豆瓣的服务,手机豆瓣网基本汇集了豆瓣网的的绝大部分功能,但是手机豆瓣网刚刚发展起来,是很不成熟的,在这一方面,豆瓣网有着极大的潜力盈利。开发豆瓣客户端,不仅能够增加用户的粘着性,为用户服务,而且同时可以实现在增值业务方面的盈利,依靠豆瓣强大的用户群体,实现与网络通讯商之间的盈利分成,


2.广告植入
现在看到的豆瓣广告投放的并不是很多,在盈利方面豆瓣网一直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豆瓣是一个小众化的网站,之所以说它小众化,就是因为豆瓣很少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加上它的文化氛围,像是一个理想的家园。但是当豆瓣规模做大了,团队扩张,成本膨胀后,如此单一的收入渠道未必能够满足它的运营成本。加强商业化,是豆瓣扩张的内在冲动。豆瓣传统的渠道收入日益缩减。压力首先来自网民的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下载电子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开辟了免费在线看书的频道后,更多网民失去了对高价格的纸质书籍的购买欲望。网友阅读习惯由纸书向电子书的过度,弱化了图书分成这种商业模式。

其次各种返利网站对豆瓣网的盈利也造成了影响,许多“狡猾”的用户在豆瓣网看完翔实具有价值的书籍推荐后,通过返利网站进入网上书城,返利商城便可以得到一定百分比的提成。这些都削弱了豆瓣传统的盈利能力。

杨勃认为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他认为未来豆瓣会大部分靠精准的广告投放来盈利。他透露,图书比价功能对用户来说很方便,它的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收入,未来将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现在豆瓣已经开始尝试广告投放。例如《达芬奇密码》页面的右边就出现了“合作出版社推荐” 《大象的眼泪》图文。杨勃称,豆瓣的广告是通过算法做到的精准投放。他介绍到,就如《大象的眼泪》新书广告绝不会出现在所有书籍的旁边,因为豆瓣事先通过算法算出《大象的眼泪》的爱好者和《达芬奇密码》爱好者的重叠度是最高的,然后将《大象的眼泪》广告投放到《达芬奇密码》页面上。

4.    豆瓣电台


豆瓣电台类似LastFM。而LastFM是什么呢,简单说,那是个音乐社区,能够通过安装在本机上的WMP插件记录用户的音乐播放记录,通过用户的“收藏、标记”操作记录和播放频次来统计出用户对音乐家音乐风格的偏好。那这种收集有什么用呢?因为通过以往的历史记录,通过一些归类计算,就能猜测出哪些也是用户的偏好了。比如喜欢ERA这种new-age风格音乐的人,多半对格利高里合唱团也不会讨厌;喜欢莫扎特的人,对于李斯特也不会太排斥。这样做最牛的应用就是能够用机器帮助用户发现新东西。
现在的信息实在是太海量了,音乐产业也是如此,每年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新人发片,再加上历史的存量,即使是资深发烧友,也不敢说对所有音乐流派所有音乐人都有条分理析的掌握。大多数人只是和我一样,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旋律或者音色就可以了,花费时间在寻找和甄别上,就有点缘木求鱼取椟还珠了,挑歌最好花最少的时间,一首歌才五分钟,从硬盘的角落里把它找出来,或者在wmp或real的媒体库里把它拖送到播放列表就得半分钟,这样的欣赏的效率未免太低了一点。因为,生活中,音乐多是被背景化的,没有人会聚精会神闭目门而坐仔细去品披头士的吧?我们听歌时,要么边聊天、要么边看书,要么边打游戏。那么让歌不断的播下去,还尽可能是我们想听的,爱听的,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电台。
  豆瓣电台是基于算法推荐的网络音乐播放产品。它基于豆瓣庞大的用户数据,通过判断用户在播放时的操作行为,为用户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曲目。
豆瓣电台爷在努力的尝试着进行一些商业化的改造,相信有不错的前景。


五、总结

赢利模式单一,这是豆瓣的不足。
  我相信,豆瓣可以挖掘的商业机会还很多。目前来说,豆瓣对内容的关注,是小众化的。5000个小圈子关注的,并非那些大红大紫的畅销文化产品。但我们试想,将来这种关注变成大众化的会怎样?豆瓣引进畅销书的评论会怎样?如果豆瓣做全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呢?可以预见,豆瓣拿到出版业的广告将是轻而易举的。
  豆瓣网目前“离畅销榜不太远”的定位,以及“以后肯定会跟上游有合作”已经显示出这种迹象。2005年12月,英文版豆瓣上线。豆瓣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豆瓣了。
  我认为是电子书网站,是数字图书网站与将来的读书社区。网友李啸阳说:一切都可以被豆瓣化,但是不同的细分市场有各自的操作模式,关键是看你定位于什么样的细分市场。
豆瓣的成功,带起了大批的模仿者,有的人居然倡议成立豆瓣模仿者联盟。
  现如今,豆瓣网的效仿者纷纷群起。饭统网、大众点评网、热价网、天天购物、第二书店、5288鲜花网等等后起的网站,无不是以Web2.0式的本地搜索和社区用户点评形式为基础,通过超越电子商务现有的红海业务,屏蔽掉支付、配送、仓储等外部瓶颈,向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蓝海领域扩展而获利。

本文作者:诺沫兔儿 来源:新浪微博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