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协同办公
双重角色的智能手机不是BYOD的灵丹妙药
网友    综合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某些类型的员工,企业可以在BYOD智能手机有选择性地选择擦除功能,并可以充分授权他人擦除属下雇员的个人信息的权利,如有权访问各种业务数据的区域副总裁。

随着“带上你自己的设备”的BYOD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双重个性问题也愈来愈突出。我们想知道,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如何能在一个单一的智能手机并存吗?公司不希望他们的深层秘密被泄露出来,而员工也不想告诉别人如何使用他们用自己的钱买的宝贵的移动设备。

这是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BYOD人群。

“公司不信任的信息包含BYOD智能手机里的”,无线管理及手机导航商摩比运营副总裁南奇·丘吉尔说。

如何解决?目前还在不断尝试着。事实上,新的移动解决方案让手机虚拟分开或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初学者来说,基本做法是用虚拟软件让智能手机分区分隔,将手机拆分、创建为业务部分及私人部分的双重角色功能。如果手机丢失或被盗,还是员工离开公司,公司可以通过远程擦除功能进行保护。

 

全球知名虚拟软件商VMware和移动通讯运营商Verizon在某些Android智能手机共同创造了一个虚拟工作区。在黑莓手机在这双重角色功能方面做得比较好。

移动设备管理供应商如AirWatch公司也想尽办法,让个人和业务数据分开。在BYOD智能手机上不是完全依靠远程擦除来达到某种目的,移动设备制造商可以选择性地擦除部分业务应用程序。

苹果的原生应用程序,如日历和联系人,能让您区分个人数据或企业数据。与本地电子邮件一样,iPhone可以独立设置个人电子邮件和工作电子邮件账户。这使移动设备制造商能擦拭掉应用程序内企业业务数据或工作电子邮件帐户里的信息,而不是把个人邮件也删除。应该指出的是,大多数第三方应用程序在App Store上没有单独的数据,这意味着移动设备制造商必须擦拭整个业务应用程序。

有时,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仅有细微差异。

许多手机域名的客户,以及一个大型客户AirWatch,由于继续选择完全远程擦除功能,让BYOD智能手机受损。mobi和AirWatch这两家公司一般建议企业作选择性擦拭比较好。

实际上,业务数据可以绕开个人方面的电话或个人云存储帐户,如通过Dropbox或iCloud虚拟分区。一家公司说,它BYOD智能手机只能访问业务内容,包括电子邮件和业务相关的文件以及它定义的业务内容。照片被排除在外,假设他们是私人性质。

其实个人信息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下载业务生产力应用程序。例如,有一家公司为其BYOD社区买了流行的移动笔记应用程序。不过当手机被盗或丢失时,公司有权远程擦除它。

雇员已变得如此舒适灵活应用BYOD了,他们开始为个人的东西使用它。他们在相同的应用程序存储图片、声音、便签,因为你不能在iPhone上的应用程序有两个版本。当一个员工离开公司,他们将失去了这个应用程序。

面对个人资料的损失愈来愈普遍,手机无线域名商摩比建议客户选择全部擦拭功能,即使选择擦除可能不能全部删除所有的企业数据。不过,应用BYOD的员工却因此往往变得有点不开心,当他们的个人资料被抹去,他们的隐私被侵犯,或通过移动设备正在追踪他们的位置。

“我们将继续建议企业去选择擦拭,只是因为在个人信息方面风险较少。”丘吉尔说。

现在也有一些双重角色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某些类型的员工,企业可以在BYOD智能手机有选择性地选择擦除功能,并可以充分授权他人擦除属下雇员的个人信息的权利,如有权访问各种业务数据的区域副总裁。

还有方法来阻止利用BYOD智能手机拍照而引起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BYOD用户政策可以要求员工启用定位服务,进而融入地理位置来监控。如果雇员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如制造工厂或公司的办公区,手机拍照功能应该关闭。此外,摄像头也应被禁用,如果手机试图进入企业的WiFi网络。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可以利用BYOD智能手机捕获业务数据。甚至雇员可以把他的手机设定在飞行模式下进行拍照相关数据。还有,以标记业务往来方式复制、粘贴屏幕截图,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文件到个人账户,为此员工可以逃避BYOD用户政策。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主要是公司人力资源问题,” AirWatch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马歇尔说,“他们只能负责这么多。如果有人试图做一些恶意行为,你无法让他停止。人手不够,难于有效监管啊。”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章旨在分享信息,不代表对其内容的完全认同。文章来源已尽可能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同时,我们无法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进行完全保证,对于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转载仅出于传播目的,读者应自行对内容进行核实与判断。请谨慎参考文章信息,一切责任由读者自行承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