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供应链
库存控制中的胡作为和不作为
刘宝红    仓储管理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几十亿美金的公司,动辄数亿美金的库存,一年就周转三两次,似乎到处都是呆料,看上去水分之多,随便抖一抖都能整掉千百万。如果你想得这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最简单处想想:几十号人
一些几十亿美金的公司,动辄数亿美金的库存,一年就周转三两次,似乎到处都是呆料,看上去水分之多,随便抖一抖都能整掉千百万。如果你想得这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最简单处想想:几十号人在做库存规划,降库存跟搞运动一样,整了一茬又一茬,如果枝头上的果子真那么低的话,还不早就给摘了?不可否认,这些人有些可能傻,但哪能各个都是傻子,看不见这些唾手可得的机会呢?其实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每一分钱的库存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说是合法的。每一分钱的库存都是通过合法的渠道买进,为合法的目的而买,为合法的业务需求而堆置。不明就里地降库存是胡作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啥都不能做,不作为同样也很有害。

  胡作为是不去理解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就下猛药砍库存,结果影响客户的正当需求,损害双方的信任关系。举个例子。有一个计划经理,新转入库存控制领域,对库存计划的认识只停留在数字层面。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火就烧那些周转最慢的料:他把这些料在全球各地的水位统统设为零。他的逻辑挺简单:公司的有货率那么高,我就是把那些料都断掉,我的有货率也不过下降0.1个百分点,能降库存一两百万,值。他这一刀切下,没意识到尽管有些料的全球用量低,但却集中在一两个地区,在那一两个地区算高用量,客户订单来了,没料,客服人员得一次又一次地道歉;他也没意识到有些料是支持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刚导入没多久,哪来的用量?他自然不知道在产品保修期间,对某些产品,公司对关键客户的承诺是接近100%的有货率。胡作为往往低估已有库存决策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有些决策不一定最优,但纯粹的、大面积的傻子决策却不多。刚到一个公司,你可以挑战某些库存决策,但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那都是糟糕的决策的话,只能说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公司的业务需求,离融入公司还远。这时候就大刀阔斧地砍库存,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还要多。

  不作为是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的,每一分钱的料都是有原因的,但并不是说你就没有任何作为的余地。实践中,很多库存决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段。比如一个产品,你可以设定有货率为95%,也可以是93%或98%,究竟定多高,其实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再比如整个配货中心的总体有货率是95%,那落实到里面的几百、几千种产品的时候,每一种产品的有货率应该设多高,也有很多的斟酌余地。另外,决定库存的业务需求可能变了,而库存决策还没改变。例如一个几千块钱的料,因为有质量问题,所以多备了几个。什么时候的质量问题?两年前的。现在解决了没有?答案往往是Yes。那你还备那么多料干嘛?同理,有些产品出了保修期,或者新产品上市不成功,相应的备料水平都应该调整。这些都是微调。正是通过微调,你才能够深入了解公司的库存决策是怎么做的、库存水位是怎么计算的,从而做出改进措施。也是通过微调,你促动你的团队深入理解计划的逻辑和背后的业务因素,从而达到更好的精细化操作。

  简言之,胡作为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改革,不作为是怕失败而放弃改进,这是两个极端,都对不起我们的工资单。此外,很多库存决定跟库存水平计算关系甚少,而是由其背后的业务需求决定。如果要解决库存问题,往往得从非库存处着手,例如销售、采购、客服等。事关多个部门,目标相左,协调不易,大刀阔斧式的"高压锅"很难蒸出好米饭。相反,循序渐进地"慢炖锅",更容易煲出一锅好汤来。

 
本文作者:刘宝红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