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泉州举行的一场名牌研究论坛会上,华侨大学法学院罗大钧教授指出,时下不少名牌产品存在“一成名就涨价”的现象,他提醒企业界应注意成“名”不离“民”。这一观点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那么,泉州是否存在“名牌高价”现象?
成名就涨价?
名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近年来,“名牌热”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兴起,从政府制定名牌战略,消费者追逐名牌产品,到企业群起争创名牌,形成了一股“名牌旋风”。追求名牌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进步,也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繁荣的象征。名牌无疑成了企业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重要筹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陷于名牌消费的“误区”之中。一件不起眼的T恤,打上名牌商标,马上熠熠生辉;一瓶普通的香水,有了名牌认同,立即显得魅力四射、香型诱人。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晕轮效应”,也即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名牌效应常常会使人意乱情迷。使用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消费,是许多消费者有意无意的炫耀资本,是消费者攀比心态的写照。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于追求品质、讲究身份而逐渐认同了名牌产品。 然而,在名牌消费的时代,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名牌?实在消费不起!”人们发现,许多名牌产品好比走红的明星,一成名就涨价,一涨价就让你有种望尘莫及的感觉。
罗大钧教授指出,现在有些名牌往往与高消费联姻,一成名牌就盲目抬高价格,80元一双的皮鞋涨到500元一双,30元的领带上升到180元,100多元一套的服装能涨到1000多元,似乎价高就是名牌的标志。实际上,中国的高消费群体毕竟是少数,广大消费者喜欢名牌,但并不喜欢高价。面对离谱的价格,人们往往只能敬而远之。
成名价不涨
据了解,泉州目前拥有15种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4枚,总数居全省第一。形象言之,泉州企业界可谓“星光灿烂”。
据悉,这些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成名前后,他们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太大变化,略微提高的仅占四分之一。
晋江某鞋服公司品牌部邹经理说,名牌是一个品牌价值提升的表现,但不等于就提高该商品的价格,企业虽然可以自主定价,但都会谨慎地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综合多方考察以后再予确定,而绝不会去盲目抬高价格,造成整个销售市场的波动。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名牌比一般牌子的产品价格高些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创造名牌和维护名牌本身企业就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名牌一般能够提供稳定的高质量和好的服务,这部分成本就需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对于这种“成名就涨价”的现象,泉州市物价局政策研究室的一位负责人说,企业产品由市场自主调价,消费者舍得花钱购买,是因为他觉得物有所值,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物价部门是不会去干预的。
从近几年泉州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来看,泉州的企业普遍都能做到成“名”而不离“民”,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成“名”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实惠,那就是销售量的大幅攀升和市场局面的迅速扩张,这使他们无需过多考虑产品价格的提高。而不少消费者在对同类的名牌产品进行多方比较之后也普遍感到,泉州名牌价钱公道,更加实惠。
一位上海来的游客在选购泉州名牌产品时跷起大拇指,冲着记者赞道:“泉州名牌,价廉物美!”实际上,高价并不一定就是名牌,而名牌也不等于高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