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这个词已经被“糟蹋”了,沦为“妓女”的同义词。但是,“小姐”感觉起来又比“妓女”一词显得“含蓄”且“高贵”。
20多年前,“小姐”的含义却与“妓女”大相径庭,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但是,“小姐”还是没能“自保”,一落千丈,弄得人们不敢随便称呼女士为“小姐”,否则就有遭受“白眼”的可能。
为什么“小姐”会沦为“妓女”呢?因为,“小姐”一词经常与“妓女”走在一起,随着时间的积累,大家就会把“小姐”与“妓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渐渐视为“同类”,最终“小姐”就成了“妓女”的“雅称”或别称。当然,这也在客观上表明,妓女和嫖客都是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羞耻之心”。
西晋思想家傅玄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点都没错,天天和“妓女”厮混在一起,“小姐”怎么能保持其高雅,其“沦落”只是个时间问题。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其母亲更是在2000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道理的重要性——
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孟子家起初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建造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其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孟子成长,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
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利,就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内心很满意,就不再搬家了。
当然,和“妓女”混在一起还能保持“高雅”,并能流芳百世的人,还是有的,例如,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先生,其词更是获得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美誉。但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联想到
品牌管理,我们可以从“小姐”的“沦落”中获得一种极其重要的启示:如果我们不认真管理品牌、呵护品牌,不竭力避免品牌“负面事件”的发生,不注意环境变化对品牌的重大影响,不及时实施品牌微调,品牌也极有可能遭遇类似的“沦落”。
例如,我们曾经信赖的国际著名品牌,一次次出现质量危机,一次次出现广告危机,一次次挫伤我们对其的信任,尽管他们目前还没有到沦为“妓女”的严峻程度,但是,长此以往,这些
国际品牌必然会吞下自酿的苦酒。
再如,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老字号品牌,英雄钢笔和狗不理包子都面临着这样的危险。
相反,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很
多品牌在起步时都喜欢傍名牌,借此来迅速提升自己。客观地说,只要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范围之内,这种傍名牌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品牌高效成长的上上之策。例如,
蒙牛就在发展初期,喊出“向
伊利老大哥学习”的口号,“甘当内蒙古第二品牌”,从而成功傍上了
伊利这个大品牌。
再如,在二战之前,日本人以制造伪劣产品而臭名昭著, 日本产品就是“低劣质量”的代名词,“日本制造”一词也成为人们嘲笑劣质产品的口头禅。但是,日本企业悔悟后,从
质量管理做起,成立QC小组,不断提高
产品质量,将低附加值的产品成功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时至今日,“日本制造”已经是品质优秀的代名词。温州鞋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这就表明,如果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沦为“妓女”的“小姐”,同样可以“反败为胜”,成为人们尊敬的“小姐”。品牌同样可以。
有趣的是,追根溯源,“小姐”一词的妓女涵义并非始于现代,而是古已有之。相关资料表明,“小姐”一词在宋代时,就已经是对从事色情服务女性的专称,当时富贵人家的女孩,通常被称作“小娘子”。元代,“小姐”一词的格调骤升,官宦人家的女孩均被唤作“小姐”,普通百姓家的女孩则不具资格。“小姐”的这种内涵,经明清一直延续到解放前都未作改变。
解放之后,“小姐”一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地主、资本家之类的“地富反坏右”分子,被抹上一层比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大多用于对女性敌人的蔑称。正由于此,“小姐”一词渐渐从社会生活中消失。改革开放后,“小姐”一词又恢复了原貌,听起来也较有品味。后来,“小姐”一词也就成了和“先生”一样经常使用的称谓。现在,地下色情业屡禁不止,“小姐”倒退一千年,返回宋代,再一次沦为“妓女”。
透过“小姐”一词一千年的风雨变迁,起落沉浮,我们更能感觉到品牌成长道路上的跌跌撞撞,一波三折。例如,我们国家的很多老字号品牌,面对环境的变化,不知与时俱进,很多都已经是风光不再。这就需要他们看清环境变化的实质,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崛起策略,让老字号继续焕发青春,继续为
中国经济的崛起贡献力量。
“小姐”沦为“妓女”,但愿更多的品牌不要重蹈这个覆辙。
本文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westpp.com/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