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战略管理
WTO十年:中国人眼中跨国公司
网友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2011年12月9日,中国电信(微博)设备制造商华为在官方网站上发出一条声明,大意是因为伊朗局势复杂,华为将主动限制伊朗业务的发展。这条简短声明不大引人注目,但美国媒体除外。
 2011年12月9日,中国电信(微博)设备制造商华为在官方网站上发出一条声明,大意是因为伊朗局势复杂,华为将主动限制伊朗业务的发展。这条简短声明不大引人注目,但美国媒体除外。

他们发现了这一商业决策背后的隐秘逻辑。华为的伊朗客户是由政府控股的电信运营商,近期,伊朗警方正利用移动网络技术追踪政见不同者—这一做法为美国所指摘。相应地,华为在伊朗缩减业务的决定,深受美国政府认同。

几个月前,华为被迫取消了从美国公司3Leaf收购专利的申请,2年前,也是在美国,华为收购3Com的交易被政府否决。美国媒体评价说,现在的华为比以前懂得和K街上的说客打交道。美国的游说产业是横亘在政商之间的密码,“不懂行”的亚洲公司通常会稀里糊涂地错失商机。

华为的转变,发生在中国加入WTO的第10个年头,但其实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不是中国媒体近期集中制作WTO十年特辑,人们或许已忘记入世前的焦虑。这焦虑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焦虑源于一种兴奋感—在中国,加入WTO一度被视为进入全球商业游戏规则的标志性事件。但10年来,中国公司逐渐发现,WTO只是入门游戏,跨国交易的规则深不可测。包括华为在内的一众本土企业的教训、失败与持久的战争,将兴奋感转换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动力。

另一层焦虑集中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会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随时间推移,这个担忧烟消云散。如今的华为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其四分之三的销售收入来自全球市场;而10年前,该公司四分之三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中国本土市场。

尽管焦虑已散,但触发焦虑心态的根基却越发强大,两层焦虑其实分别针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双向资本流动—WTO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提升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程度。

谁也不能否认世界迎来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目前的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商,超过日本在同一发展时期的比例;关税上限降到了10%以下,远低于巴西超过30%的关税比例;同时,对低价的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并没有阻碍出口速度。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4.3%,这个数字在2010年上升到了10.6%,中国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加入WTO十年之际,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根据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数据显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收益达到了13.5%,超过了在华外国投资9.7%的平均回报率。

中国促成了全球经济体系内多个角色的变换,乃至游戏规则的不断改变,这或许是WTO十年来最重要的命题。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全球化进入了多向的时代,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方不再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老牌跨国公司不再扮演呼风唤雨者的角色,他们与本土企业之间相互依赖,重建共生体系的行动更为切合实?际。

2011年初,飞利浦优质生活部的家居护理部门将全球总部和管理团队迁往中国上海,为其在当年10月收购中国本土小家电厂商奔腾电器提供了便利;同年,飞利浦成立全球执委会作为飞利浦全球的最高管理层,其中唯一一位来自区域市场的成员就是飞利浦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孔祥辉。

飞利浦所为代表着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策略转变,他们将中国视为商业上的第二故乡。考虑到飞利浦在真正的故乡,欧洲所遭受的困境,这类转变会显得极具全球战略眼光。

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自己培养的对手—虎视眈眈的本土企业们;另一些,由于各式各样可解释或不可明说的原因,选择黯然离场。在2011年,这一切变得稀松平常。随着商业角逐的激烈,WTO的象征性光芒消散了。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最新民意指南,2011年《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调查将上述变化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今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不再对跨国公司保持仰视姿态。比如当他们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公众坚信,这是源于其对中国市场不了解,进而导致其在中国市场一直经营不善。

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公众相信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变差,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来自中国本土对手的日益强大。此外,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拓展不利的主观原因导致了经营环境恶化的公众比例,有非常明显的上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多的跨国公司依然固守按照地理划分的传统模式,并未意识到市场机会和消费需求等挑战的显著变化。显然,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成熟经验的试验场,这种做法已经不流行了,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即使跨国公司不打算再次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但从这个市场获得的经验,将决定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风险开始上升。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正在改变,能够轻松获得剩余劳动力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劳动力规模带来的增长也不会持续增加—过去十年来,依靠开放策略,无论跨国公司还是中国本土公司,都曾从中获益。但在下一个十年,比开放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争取更高的位置。

WTO用十年时间模糊了资本的国别界限,真正的游戏刚刚开始。

从2002年起,《环球企业家》杂志正式发起《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调查,并携手全球第三大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公司,为这项调查提供专业数据支持。

《环球企业家》希望,通过这项调查倾听中国普通公众的声音,从中见微知著,解读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之整体形象和市场影响力的变化,寻找真正为中国未来商业发展提供永动能量的跨国公司楷模,研究并分享他们因为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崛起和持续升级而获得的收益,赢得的尊重,以及面临的困惑。

在将近10年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公众对跨国公司的态度从趋之若鹜慢慢转向冷静而客观的认知。因此在问卷中,我们增加了对跨国公司着眼于在中国市场长远发展战略的关注的重视;同时,也加大了对中国本土公司的调查力度,这一部分问题最初仅是为了与跨国公司形成横向比较而设置的。

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对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的企业名单都做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其中跨国公司部分,除原有中国消费者熟悉的老牌跨国公司以外,也增加了近几年进入中国市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较大提高的企业,包括奢侈品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等。中国公司的部分,修改了筛选标准,以已经或者有潜质成为中国市场的行业领军企业,或者是尝试全球化发展为基本原则。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