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和尚刚出家不久,夜读佛经的时候,声音带着哭腔,师父一听就知道他用功用的太过头了。于是,师父把他叫过来问:“你出家之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小和尚说:“弹琴的。” 佛问:“琴弦太紧的话会怎么样?”答曰:“会断掉。”佛问:“琴弦不松不紧的话会怎么样?”答曰:“那样每个音的声音都会很悦耳。” 佛说:“你们学道也是这样的。如果节奏掌握的很好,学习效率就会很高;用功太过头,身体就会吃不消;身体痛苦就会影响心情,心烦意乱就会打退堂鼓,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
这是《佛经》中的一则关于节奏的小故事。学习如此,商业其实也是如此。
尽管社会环境变动得越来越快,商业的节奏越来越快,但是一味追求别人的节奏,就很可能让企业迷失自我,陷入泥沼。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是踩对节奏点的商业。
1
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岛上,有一座由19栋商业大楼组成的建筑群,其中最高的主楼高259米。该建筑群从曼哈顿的48街到51街,从第5大道到第7大道,占了三个横向和纵向街区,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建筑群。该建筑群的设计者胡德,也是纽约“帝国大厦”的设计者。
这个建筑群叫洛克菲勒中心,建成于1939年,这一年刚好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诞辰100周年。尽管洛克菲勒活到了98岁,建立起了美国最为强大的商业帝国,但遗憾没有看到洛克菲勒中心落成的样子。
洛克菲勒在14岁那年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长大后要成为亿万富翁,二是活到百岁。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十亿级的富翁,远超当初设定的目标。个人财富就所占GDP比重而言,美国至今没有人超过洛克菲勒。
年轻时,洛克菲勒由于拼得太狠,把身体拖垮了。医生告诉他最乐观的估计,也活不过48岁。一天,公司需要派人去非洲考察,洛克菲勒决定亲自去。正是这次非洲之旅,改变了他的下半生。
在非洲考察的路上,他们的车意外陷入了泥坑。洛克菲勒和当地的导游去寻找帮助,走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庄,发现那里的人都在休息。洛克菲勒表示,只要能帮他把车弄出来,就给他们很多钱。没想到,村庄的人拒绝了。导游告诉洛克菲勒,当地人认为当时是冬天,所以不要挣这笔钱。
洛克菲勒不明白冬天和挣钱有什么关系。导游解释说,这里的人非常信仰大自然的规律,认为既然庄稼是春种、夏耕、秋收、冬藏,那么人也应该是这样。到了冬天,人们就应该不再出去干活,而是享受闲逸的生活。
洛克菲勒有些鄙夷地说:“难怪他们不会成为富人。要做富人,一定要努力勤奋,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天。”当地居民也鄙夷地看了看洛克菲勒,说他为了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放弃了很多体验人生的机会。他们还警告洛克菲勒,如果再不改变人生态度,恐怕连体验第二个春天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次非洲之行,让洛克菲勒深受震撼,之后他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开始信奉自然的节奏。有人据此命名了“四季理论”,意思是生活也好,商业也罢,都有自己的节奏,需要遵从什么时点做什么事的规则。
后来,洛克菲勒把自己对于一年四季的感受郑重地传给了后代。从洛克菲勒算起,这个美国首屈一指的财富家族已经繁盛了六代,到现在依然如日中天。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缩影,并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很多人对洛克菲勒家族在“取”与“舍”之间的节奏把握,十分佩服。洛克菲勒家族虽富可敌国,但也是美国首屈一指的慈善家族。老洛克菲勒过世时,把财产的95%捐给了社会。
2
从进化来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社会遵从节奏的一个重要节点。
尽管之前也是日出日落、四季轮回,但是农耕让人类社会的生活开始真正重视节奏和规律。由于农作物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播种、收割,这种规律节奏让人们开始安居生活,而不是四处搬迁、游牧,人类社会由此开始出现部落、村庄、城市,直至发展到现在繁华的商业社会。
这种几千年形成的有节奏的生活,已经深深植入到了我们的身体密码里。美国学者伯德· 吉特逊在《生物节律》里记录过一件事情:1960年11月11日晚上,一位退休的瑞土商人乔治·扬姆在纽约电台的采访节目,告诫一位在6天前看电影时突发心脏病的病人克拉克·加伯,到11月16日那天要特别小心,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没有人把汤姆的警告当回事,包括加伯本人和他的医生。但是到了11月16日,克拉克·加伯的心脏病果真突然再次发作,抢救无效,最终过世。
乔治·汤姆的告诫既不是随意的预测,也不是玄妙的算命。作为“生物节律”的先驱者,汤姆其实是对加伯进行了细心的节律计算分析,发现在11月16日那天的体力周期将进入“临界状态”,身体状况会非常不稳定,可能导致他的心脏病复发。
这种生物节律或者节奏对健康的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是对正处于心脏病威胁下的加伯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危险。要是加伯知道这点,结局便不会如此了。
现代社会,人类的节奏正在被各种“先进”的技术不断打破。现代人在电灯、互联网的影响下,离“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越来越远,对大自然节奏和自身存在的生物节奏的感觉越来越变得迟钝。甚至,在冰箱和热炉中放着的不分四季的食品,也将自古传下来的四季节奏驱逐得干干净净。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的植物神经失调,其实就是身体内部工作的生命节奏出了毛病。
在商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不顾商业节奏,“逆势而行”,终究为企业自己埋下“肿瘤”“结石”“癌症”。前几天还轰轰烈烈、红旗招展,转眼间倒下的企业比比皆是。
3
企业快速增长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无视节奏的增长可能就是一种毒瘤。
因为融了一笔资,很多公司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营销,拼命地打广告和搞活动。“趁喜而多事”“因高兴而撒欢”的任性野蛮增长,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内力供给不足,终究把企业拖成一具无力行走的骆驼。聪明的企业,不但不能无视商业的节奏感,还需要在可以快速增长的时候控制好膨胀的节奏。
这点上,“凡客”的轰然倒下为我们交足了学费,这可能是雷军投资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教训。
凡客最辉煌的时候,陈年在宣称其销售规模达到20亿元时,就定出了1000亿的目标,甚至放言要收购LV。公司当时员工有一万三千多人,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总监两三百位。为了加快上市步伐,凡客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广告轰炸,以拉动销量。那个时候,中国的一二线明星几乎被凡客请了个遍。
但这种不顾节奏的扩张,使得公司人浮于事,库存积压日渐增多。最严重的时候,凡客的库存高达20亿,每月净亏8000万,最终断崖式走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写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场景的典型。
与凡客几乎同一时间玩命扩张,不顾节奏的,还有一波波的团购网站。
易观国际有数据统计,2010年年底至2011年上半年团购行业从2612家增长至5300家,几乎以平均每天10家的速度疯狂增长。在那个阶段,当时国内知名的团购网站开始了一轮轮的融资比赛,线上线下到处充斥着团购广告。网站为了争夺客户,从线上补贴,线下商家发展,各网站已经杀红了眼,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恶性的、不顾节奏的竞争模式埋下的巨大隐患。
靠着野蛮低价获取客户,资本拼杀抢占市场的方式,最终昙花一现。这场闻名遐迩的“千团大战”,最终为绝大多数的网站立上了“墓碑”。
4
在对商业节奏的控制上,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称得上是一个高手。
铃木敏文说,很多人认为优秀商家的能力是创造出让人不会腻的产品,但真相其实是商家必须源源不断地推出美味到让人腻的产品,期待新的产品。
2013年时,7-11曾推出过“黄金面包”,上市两个星期总销售数量就超过了65万个。可正当产品热卖的时候,铃木敏文却要求员工立刻开始新产品的研发,不要把未来寄托在当前这个产品上。他的理由是,作为优秀的商家不应该等到消费者生腻之后,再去开发新产品,而是应该提前研发,走入下一个产品周期。
对于大部分企业家而言,在一个产品卖得最火的时候,眼里看见的可能都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非下一个商业节奏点。这一点,也印证了巴菲特那句著名的警告:“别人疯狂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疯狂。”
商业有节奏,有高点低点,踩错了就满盘皆输。有人经常会问:“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么热,是不是可以进场了?”其实新科技的成熟演变有个过程,或者说有它自己的节奏。
按照Gartner公司的说法,这个节奏点一般分为5个阶段:科技诞生的萌芽期、过高期望的膨胀期、泡沫化的低谷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稳定生产的高原期。如果画成图的话,这个曲线又可以叫炒作周期曲线。
从曲线判断,目前处在过高期望峰值的区块链、人工智能,接下来可能马上是泡沫期。只有真正过了这个低谷期,才是中小投资者的节奏点。
再比如,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腾讯有腾讯视频、阿里巴巴有优酷土豆、百度有爱奇艺。尽管他们在线观看视频的用户数量和时长都在增加,广告收入和付费订阅收入也在增长,但是由于内容成本增长得更快,在线视频业务目前净亏损反而正在扩大,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时间也很难得到改观。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投资者而言,这个时候踩进去,就可能会踏空,除非你有雄厚的资本过冬。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商业节奏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节奏不对,结果不会是成功的。比如,Apple Newton(牛顿)是世界上第一款掌上电脑(PDA),由苹果电脑公司于1993年开始制造,但是因在市场上需求量低而停止发展,并于1997年停止了生产。对于当时的牛顿来说,问题就在于太超前,商业节奏还没到那个点,周边的系统还无法与之相匹配,非常不适宜,因此注定无法获得成功。
再比如方便面,距今2000多年的韩信为了做速食军粮用,据说已经发明了方便面。但是方便面的出现,一定是跟生活节奏太快有关的。古代生活节奏没那么快,这种面做起来又费功夫,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实在没必要折腾,必然是一种创新太超前的产品。就像你把美团、饿了么放在20年前,即使技术上没有问题,也是不会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没有踩对商业节奏。
关于未来几年的技术节奏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Gartner公司在2018年8月发布的这条曲线:
5
尽管腾讯的估值在这大半年时间里跌掉了不少,但是客观来说,腾讯仍然是总能踩准节点的商业节奏大师。
2018年9月30日清晨,腾讯总裁刘炽平宣布腾讯进行大战略调整,其理由就是腾讯原来的组织结构显然已经不太适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之前,腾讯已经6年没有进行大的结构调整。这次调整,实际上就是一次从战略节奏上踩上趋势的必然选择。
调整后的腾讯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云计算和内容事业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尽管此前马化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云计算的重要性,但腾讯云只是腾讯一个事业群下的一个部门。与之相对应的是阿里云,由于其在阿里的组织结构中的重要性大得多,如今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绝对领先者。另外,此次腾讯还宣布要成立技术委员会,提高腾讯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以改变之前腾讯内部各个部门在技术上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价值的数据也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问题。
在腾讯的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变革,都分别非常精准地踩中了互联网产业的变革节奏,重塑了腾讯的发展格局。
2005年,是腾讯的第一次大变革,当时成立了事业部制。在这一变革背后,是中国互联网真正爆发的时刻。那一年,中国网民首次过亿,互联网公司第二轮赴美上市潮风起云涌,百度登陆美股。也是那一年,刘强东放弃零售店面转型电商,周鸿祎也辞掉雅虎中国总裁职位开始创业,李开复执掌进入中国的谷歌。8月,雅虎注资10亿美金给阿里巴巴,并由后者收购雅虎中国,马云让出了40%的股份。10亿美金注入后,淘宝很快打败了eBay。赶集网、58同城、校内网、PPTV、豆瓣等网站,都是2005年埋下的种子。马化腾除了在这一年主导了组织结构变革,还重点做了三件事:打败MSN、成立拍拍网试水电商、收购微信之父张小龙的Foxmail。
2012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4G牌照将在1年之内发放,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要正式来临。在这一时间节点,腾讯又启动了一次重要的变革。此次变革,腾讯从原来的业务系统升级为事业群制,把业务重新划分为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整合原有的研发和运营平台,成立新的技术工程事业群 (TEG),后续又将微信独立成立了WXG。
从这三次变革来看,可以说腾讯每次都踩到了关键的节奏点上。相比而言,张朝阳带领下的搜狐,节奏感总是不那么好,舞台上的聚光灯也逐渐从他身上偏移。
6
对创业公司来说,对商业节奏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创业者一定要冷静地思考节奏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轻资产发展,什么时候该重资产发展,这是要把握好节奏的。
做企业就像跑马拉松一样,有的人是短跑选手,开始跑得很快,如果你被这种竞争对手的节奏干扰了,就会出问题。耐克CEO帕克曾是田径明星和马拉松选手。他曾在耐克发起过一项独特的竞赛:赢得比赛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人,也不是跑得最久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准确预估自己跑完全程所用时间、清楚自己能力的人。而帕克总是这类竞赛的冠军。换句话说,马克帕克想要的赢家是能掌控节奏的人。
很多不能继续走下去的创业公司,并不是没有资金,也不是没有好的项目,好的团队,大部分都是在“节奏”上出了问题。
很多创业公司拿到融资以后,由于对公司的发展进度不了解,通常会做一些不太适合公司发展的事情。
比如,很多创业者克制不了融资后盲目扩张团队的冲动。很多创业公司拿到钱后就开始招人,像CEO、CTO、CFO统统进行人员配位。但是一旦团队扩张太大,下不了手去裁人时,公司就非常危险了。还有一些公司拿到钱后,很喜欢搬迁办公室,急于想让自己看起来“高大上”些。
我们要知道,创业企业不同成长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节奏。处于天使轮的企业,应该清晰描述业务模型;处于A轮的企业,要去验证商业模式以及增长潜力;处于B轮的企业,应该大规模复制,追求指数增长;处于C轮+的企业,应该建立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增长机制;已经上市的企业应该管理增长预期,要精准把握增长的节奏,持续、稳健地增长,树立所有人对公司的信心。
关于商业节奏的重要性,任正非有一句话:“一个领导者重要的素质是方向感和节奏感。”他认为,做企业不仅要有方向感,更要有节奏感。有些人方向感很对但节奏感不对,在不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那也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美国初创企业专业咨询公司(StartupProfessionalsInc.)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马丁·兹威灵认为,领导者最受认可的能力中,应该包含一项“音乐能力”。他觉得音乐能力是识别音高、节奏、音色和语调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企业家有条不紊地安排活动。
真正会长跑的人会不断调整,让自己的呼吸、心跳、脚步逐渐合拍起来,汇聚成一个独特的节奏。此时跑步便成为一种享受,内在的节奏稳定一致,而外在的景物流动,随着春夏秋冬,世界在你身边流转起来。
7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很难不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节奏。但是这种节奏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本心,让身心变得越来越疲惫和焦虑。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醒我们:那些过得精彩快乐的人,其实并不比你优秀,只是他们减轻了对他人的高度感受性,从而活在了自己的节奏里。
余光中在《催魂铃》里说:“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
不管是生活还是商业,我们可能做不到“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完全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但至少一些关键的节奏点,我们还是要尽力踩到。
本文作者:刘国华 来源:36氪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