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大数据
如何从0到1搭建数据运营体系
刘立明  收集  实践应用  编辑:情癫大圣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的概念也越来越火,很多公司都在提数据化管理。那么我们今天就聊一下数据化管理这个话题。先来看下数据化管理的误区

数据化管理的常见误区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的概念也越来越火,很多公司都在提数据化管理。那么我们今天就聊一下数据化管理这个话题。先来看下数据化管理的误区。



1、数据多,就一定能推驱动业务发展吗?

数据多并不意味着能驱动业务发展。存在很多因素导致数据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业务中。


因素一,数据质量问题。
一方面,很多公司在采集数据时,会采集到很多脏数据,比如模拟器刷量、羊毛党刷量,如果未做反作弊识别,很难将这部分数据过滤掉;

另外一方面,在采集数据时,没有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上报,那么在做数据挖掘分析时,就很难得到有效信息。而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数据科学管理的基础,如果无法满足这两点,在业务决策上就会存在很多问题。

因素二,数据跟业务关联性不大。

数据只有跟业务有足够强的关联性,才有价值。我们本身有很多指标,大概超过70多个,但是在日常分析时,经常用到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他的或者访问非常少,或者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被弃用。


因素三,采集数据很容易,用起来难。

腾讯做了很多年数据分析,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一整套自己的分析系统,在数据应用方面自然没问题。但是很多传统企业,像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保险公司、银行对在这块的困惑就特别多。他们有很多数据,但不知道该怎么用,那盲目的采集数据,其实根本没有多大意义。


2、有了数据分析团队,就一定能找出问题来吗?

不一定,因为分析师往往对业务不了解,只能给出机械地分析结果,并不能有效指导业务发展。


举个例子,之前我们在业务运营中引入了分析师团队,希望可以帮助业务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指导方向,但分析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


原因在于分析师一般会基于报表维度的数据给出分析结果,比如说数据突然出现波动,分析师可能会认为是节假日导致的,但其实他可能不清楚我们在整个业务运营中做了什么样的活动。所以说这块数据分析和业务是割裂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将数据分析团队跟业务团队放到一起成立联合项目组去做试点,后来结果证明效果不错,因为分析师在设计每一个指标的时候都会去跟一线运营同学沟通,真正的用户行为是什么样的,在哪些时段,在哪些场景下会触发这些数据上报,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3、分析报表能不能出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相信大家每周或者是每天,都在给这样的分析报表,但是,我们的分析结果真的是一个,有针对性的业务的最优解决方案吗?结果往往是否定的。这里边也存在几个问题。


问题一: 分析维度单一,不足以支撑结论。
分析维度有很多,比如说版本、渠道、地域,以及设备属性和特定行为特征等。目前来看所有的APP分析,基本上就是从版本,渠道这两个维度去分析的;还有自定义事件,如果只是基于事件ID去分析,它没有足够的参数去做限定,那么也很难去支撑决策分析结果。


问题二:数据质量干扰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能否有效反映业务发展情况并给出有效优化策略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数据质量,如果数据质量不过关,那么基于数据给出的分析结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接触的很多app,都或多或少有过被刷量的情况,这种数据不仅给公司造成财务上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正常数据,造成数据分析的困难。


数据化管理的思路

在认识了这些误区之后,如何科学地进行数据化管理? 说一下我的思路。



科学的数据化管理不仅要有完备的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的行动。所以我们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行动策略以及快速执行四方面讲一下数据化管理思路。


第一点:数据采集

目前我们采集的维度包括基础数据统计、用户属性、用户来源、用户行为还有模型数据。


基础数据就是我们日常在看的一些数据,包括新增、活跃、启动次数、留存这些,比较常见。


用户属性,基于腾讯移动分析覆盖的众多app以及腾讯大数据的优势,提炼不同人群的不同标签;包含基础的自然人属性,比如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兴趣爱好等,另外也有做设备属性分析,比如用户使用的机型、品牌、以及联网方式等。


用户来源,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可以帮助分析用户来自哪里。这里的维度可以有很多,比如说渠道是一个维度,版本也是一个维度,另外地域和机型都可以算作不同的维度。


用户行为可以帮助分析产品对于用户的粘性,并且帮助优化产品路径。这块涉及的数据会比较多,比如说用户使用时长,使用频率和页面访问路径等。关于行为这块重点强调一下,要求上报的数据必须是标准的规范的,这样有助于后期做分析,不然最后采集的数据只是脏数据,对于后期分析没有任何意义。


模型数据,模型数据是建立在基础数据分析上的高级模型,可以针对用户做更高级的分析。我们会针对用户生命周期里的每个阶段去做模型分析,比如说拉新模型、拉活模型、流失模型。


第二点:数据分析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分析才有价值。在做分析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多维交叉分析,用户分群分析以及产品质量分析。


在做数据分析时,多维交叉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手段。当我们看数据的整体趋势时,能发现业务发展是否有问题或者机会,但是不能够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或者说机会在哪里。


那我们会主张,进行多维下钻分析,比如说渠道、版本、国家、设备属性、自然属性,这些都可以作为维度去做交叉分析,最终帮助定位问题出在哪里。


用户人群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不同人群的属性特征以及行为特征。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征,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将运营效果最大化。


产品质量分析的话,不用多说,自然是用于衡量产品质量的数据指标。包括app的crash情况、耗电量、网速等数据。


第三点:行动策略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问题或者机会之后,我们要先制定一些行动策略。这一步即是打通数据分析和行动断层的关键一步。拿生命周期管理常用的策略举例来说,包括拉新策略、提活策略、流失召回等。


第四点:快速执行

策略制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快速执行了。行动是验证数据分析结果和策略有效性的最后一步。跑得越快,成功的可能性越高,所以优良的执行力非常重要。在腾讯奉行的也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出错没问题,要保证速度。


从0到1搭建数据运营体系


前面讲到了数据化管理的误区和思路,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如何从0到1搭建一套数据运营体系。


第一阶段:指标规划

接触过很多开发者,都有数据分析的需求,但是要采集和统计哪些数据,刚开始并不是特别清晰,那这块的规划就非常有必要的。


尤其是在数据建设初期,一定要将指标的定义明确,不然很容易在后期数据分析阶段出现扯皮问题。


另外则是维度设置,除了版本、渠道之外,还可以加上自定义的属性,比如地域、机型、网络类型等,这些维度设计的越多越有助于后续数据的精细化分析。


就拿新增来说,可能看到新增有一个过快的下跌,如果只设计版本和渠道两个维度的话,那么只能从这两个维度分析;如果想做更深的下钻分析,比如想查看某个国家的数据是否下降了,就无法再继续定位了。


最后一个关键因素:更新周期。数据是实时更新的、 每天更新、还是每周更新,都需要提前规划好,因为数据计算会耗费大量的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资源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第二阶段:数据采集

指标规划好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包含三个方面的工作,字段分类、数据埋点和数据上报。


字段分类很重要,越精细越有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埋点,顾名思义,在自己想采集的数据部分,通过打点的方式统计业务发生数据。


第三阶段:报表呈现

在数据采集上来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将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分析业务的变化情况。


当我们做完了以上几步之后,如果最终验证这套体系是可行的,那么就可以考虑进行整个的数据产品化以及功能迭代。


接下来我们聊一下数据分析系统的建设方式。


建设方式:目前无非有两种,一个是自建,另外则是使用第三方服务;


自建有什么好处?

埋点灵活便捷,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去埋点,并且也可以跟业务数据打通,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将数据分析真正应用到业务上。

但是我相信如果是一些小目前在起步阶段的APP他没有能力去做这个事情。


自建的弊端在于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首先是人力成本,然后服务器资源维护起来也比较昂贵,另外不能与外部运营工具打通。就拿拉新来说,需要对用户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需要知道用户群体有哪些属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如果根据自己统计的标签去广告平台投放广告,往往匹配起来是不够精准的。因为很有可能双方标签体系并不一致。


说完建设方式之后说一下迭代优化,在整个建设阶段,不必一蹴而就,可以按照app发展的不同阶段按需建设,逐步迭代。



我们先看一下APP发展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初创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每个阶段需要关注的数据指标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分阶段来建设。


初创期关注哪些指标?

一是增长的速度,要看数据增长是不是一个线性,将来有没有潜力,那么前期做一些新增,活跃,启动次数,留存这些基本上就够了;

二是用户来源,需要知道哪些渠道推广效果更好,以方便优化拉新推广效果。


到了成长期,不仅要关注用户增长速度,还需要去关注一下用户行为数据,因为我需要去识别用户的质量。


就拿推广这个事来说,不仅要看数据整体的增长情况,而且要看核心用户有没有增长,那我们就需要从用户行为维度去识别,哪些是我们的核心用户。那就需要去建设像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页面访问路径以及消费行为这些维度的数据。


到了成熟期后,对数据的需求会越来越深入,需要深度挖掘用户的价值。那么这个阶段就需要考虑做一些数据模型。


比如说活跃模型,活跃用户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活跃用户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活跃超过100天的,超过300天的甚至超过两年的,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需要做个性化的运营策略。


另外一个模型就是流失模型。当用户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很难避免流失情况,到了成熟期有些用户的活跃度会慢慢的下降最终流失。这时就需要对用户做一些干扰手段,通过消息推送、有效的激励、短信这几种形式。


还有,就是画像洞察,到了成熟期,相信各个数据都会考虑做变现的行为,变现首先要知道用户是什么样子的,那么画像洞察的建设就可以提上日程。


到了衰退期,基本上APP已经开始出现用户大面积流失的情况,想要将用户拉回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去关注兴趣转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就好了。



这是MTA的指标体系,分成了基础指标、用户属性、用户来源、用户行为、模型数据,新增、活跃、流失这些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说了。


重点提一下质量监控,质量监控主要是帮助统计先不要去用户APP的crash情况,还有网速监控情况、接口调用情况。


本文作者:刘立明 来源:网络收集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