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生产制造
ERP立项及软件选型过程中的误区分析
乔一   巅峰网  ERP  编辑:乔一   图片来源:网络
当ERP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超过了预算,将不在进行投入。或者希望给出实施方一个实施费用的限额,超出部分将不在负担。概括地说:“企业方是好心办错事!”

ERP软实施的成本问题上,有一个误区,必须澄清。就是坚决反对“项目承包制”,相信很多企业在立项之初,都存在这样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定一个最终上限——当ERP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超过了预算,将不在进行投入。或者希望给出实施方一个实施费用的限额,超出部分将不在负担。概括地说:“企业方是好心办错事!”

国内普遍小软件在销售策略中都是对客户给予更多的承诺,包括:免费培训、一定时间内的免费使用、一定期间的免费实施等。——但是小软件完全不同于ERP软件,ERP软件中包含了大量的管理概念,不是简单的应用。ERP软件中会有大量的全局变量参数设置,或者依据流程化设计的思想,通过信息流去改变操作方法,而这都不是简单的可以通过软件说明书就可以体会到的。

小软件所蕴涵的管理概念必然是很低的,所以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可以做到什么都由供应商包办解决。但是ERP软件绝对不可以。本来在ERP的实施过程中,任何人改变自己原有的工作流程,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抵触情绪,而“项目承包制”恰恰会对这种情绪带来惰性!由于企业方的员工都知道实施费用固定限死在一定范围内,所以企业的员工就会自然而然的在重视程度上放到很低的程度上。即使三令五申,也不会给企业员工在观念上带来根本上的改变。

表现在ERP的实际实施细节上,体现在:

第一,无论实施方怎么强调重要性,企业方的员工都会在心理上认定:“无论实施方怎么努力,他们都必须把我教会,而且无论我化多少时间,实施方都不会增加费用”;

第二,即使ERP实施顾问无数次的教学具体的操作细节,企业员工也不可能认真的学习——至少从未认真的放在心上去记忆,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推委;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第一个人如此推委责任,而没有任何措施去惩罚,就会有第N个。这样的企业员工怎么可能实施ERP成功?又如何体现“ERP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企业自身而不是供应商”?

软件的费用,双方很容易理解。一个软件从无到有,需求分析及论证、代码编写、软件测试、实际应用考验,程序员都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一旦成为商品化软件,虽然成本有所降低,但是仍然需要继续保留开发组,以应付客制化需求。优秀的ERP实施顾问的成材率非常底。曾经有ERP顾问培训班,28个学生里最后只有2位活跃在软件公司里,成为合格的ERP实施顾问要求非常苛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几项基本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思维反应速度、较强的自学总结能力、比较全面的各方面专业知识。

可以想象,当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员工依据自己的想法对ERP实施顾问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很多问题在难度上都是困惑企业员工自身很久的问题,没有较强的思维反应速度,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要面对企业的各种问题咨询,还要面对各种意想之外的困难,长期的处于这样的工作压力之下(一般整个ERP实施周期普遍在3-9个月),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怎么可能胜任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实地考察企业现状,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企业有不同企业的特点、不同员工在描述问题(困惑)的方法上有不同的方式、不同行业的产品在技术上有不同制造原理。然而人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在大学阶段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可能做到面面具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较强的自学总结努力,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分析,比如某种业务流程从生产物流的角度考虑仅是增加、减少;从财务的角度去考虑是借方与贷方(而这方面是有国家法律来具体规定的);从管理的角度去考虑是规范与不规范。

没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根本不可能对这项业务流程做出正确的分析。试问这样的人才放在哪个岗位不可以胜任工作?这样的人才自身价值体现又是多少?ERP软件供应商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工成本,在所占有比重关系上就是对应于制造行业的原材料成本。把实施费用与软件费用分离,目的正是在企业方引入压力,明确一个事实:ERP实施顾问每在企业一小时,都是要收取昂贵费用的,也只有这样的压力才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外资企业的实施顾问事实上是从公司出发就开始计费,显然这样的做法在实施费用收取上包含ERP实施顾问的“在途”状态。在ERP软件供应商方面,顾问员工的工资就是成本,不可能在有项目实施的情况下成本>收入,这既是尊重人才也是重视企业自身的利益。把售后服务费用与软件费用分离,在企业方面充分体现了“ERP实施项目的主体是企业自身而非软件供应商”,也是引入压力的一种方式。中国有句古话“求人不如求己”,企业方自身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人的惰性是种必然隐含的因素,明确这种压力只会让企业做的更好。

就实施方而言,过多的对企业提供无偿的帮助,只会培养企业的依赖心,如同“溺爱”一样,双方都是种痛苦,一个自私的认为理所当然,一个埋怨不被理解,双方一旦绝裂,都是痛苦。

 

本文作者:乔一 来源:巅峰网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