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大数据
BI是“保健品”还是“止痛药”
网友    实践应用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用户之所以对BI不感冒,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用户觉得BI能够做的事情,企业的决策人员只要开开会研究一下就能够得出同样的结果。但在研讨会上,甲骨文公司的
用户之所以对BI不感冒,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用户觉得BI能够做的事情,企业的决策人员只要开开会研究一下就能够得出同样的结果。但在研讨会上,甲骨文公司的售前咨询顾问经理鲁百年博士指出,这是用户的概念误区,其实有很多决策不是用户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

例如在电信行业,确定大客户的指标就是每个月话费是否超过200元人民币。为什么会用这么简单的指标来衡量?是因为没有一种合理机制能够算出每个用户为运营商所带来的纯利润,包括拉大客户所花费的成本、针对大客户的各种促销活动等都无法精确计算,最后只能简单地以每月话费多少来衡量是否为大客户。

再比如房地产行业在计算售楼业务员的业绩时,就是以他接待的客户数量和客户的购房金额来计算。具体到每一个客户时,哪个业务员第一个跟他接触,这个客户就算是该业务员的,不管后面还有谁帮着做了什么工作,最后的业绩只算是第一个接触该客户的业务员的。为什么这么绝对?因为没有过程控制去衡量每个人到底做了多少工作。

再复杂一点的还有银行每天的资本准备金,类似的指标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需要利用复杂的模型和工具对已有的一些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做到。而解决这样的问题,正是BI技术的价值所在。

也许对于用户来说,BI系统并没有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关键业务系统,或者应该说,目前的BI实施还没有能够非常深入地介入企业关键业务系统,所以用户潜意识中还是认为有没有BI系统都两可。对于他们来说,BI更像是保健品。

另一方面,从厂商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用户能够意识到自身BI能力的缺乏,而这种能力将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厂商与用户之间的意识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上不少BI项目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用户对BI的不信任,厂商在实施BI项目时的一些短视行为并没有让用户充分感受到BI为企业带来的业务能力和效益提升。

或许Sybase公司商业智能技术顾问陈志永先生的一席话更能够让厂商和用户放正对BI的态度,他表示:“在现阶段,可能BI还算不上是止痛药,但如果在该吃保健品的时候没吃,那将来就必须吃止痛药了。

其实,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级用户开始用BI为自己保健,并且数量越来越多。据微软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雷鹏先生介绍,目前在国内一般满足了下面三个条件的用户,都会选择上BI系统: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很多企业中遍布了各种数据库,如此大量的数据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否则就是垃圾,这是企业用户需要BI的内在因素;其次,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谁先于竞争对手上BI系统,就能够获得市场先机,珠海移动所做的离网分析系统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就是系统成本,如果能够承担得起BI系统的预算,而且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这样的企业通常都会上BI系统,并且运行效果都不错。至于是先提高财务、市场、客户关系等模块的BI能力还是其他,就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了。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