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从源头抓起解放人员避免重复
网友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质量监督的成本很大的。先假定人是自私的,在没有监控,检查的条件下,不能自我约束。这样资本拥有者为了资本的效益,雇职业经理人制定各种流程和规范来约束,以便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处
 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流程经理都有管理流程质量的职能,但经理不可能面面俱到了每一个质量细节。因此肯定有没有查到的角落,角落里面往往就隐藏着魔鬼。质量管理岗位设置再多也不能根本解决质量问题。副作用就是成本急剧上升,而且你有100种检查方法,就会有101种规避检查的办法。一般工作流程管理不可能全覆盖的,普通工作一定是目标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结合进行的,流程管理全覆盖只有航天之类最高安全、不计成本的工作才可能做到。

要根治这个问题,只有从源头解决。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一次通过率”当成主要的考核指标才能节约质量管理成本。而且对于相连流程,下一道流程默认检查上一道流程的质量,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源头”工序以下相关工序按递减比例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发生率”成为考核指标。最好的办法是先有规章制度形成企业文化,把质量观注入到公司员工的“血液”中。

以前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以前服务质量以前是直接主管负责监督,流程管理实施之后有了专门经理监控,更多的可能是双重管理。目的是什么呢?希望“质量可以预期”。

质量监督的成本很大的。先假定人是自私的,在没有监控,检查的条件下,不能自我约束。这样资本拥有者为了资本的效益,雇职业经理人制定各种流程和规范来约束,以便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处于一个可以预见的范畴。这也是实施服务管理的目的。

鉴于服务管理的特点,ITIL最佳实践在理论上设置了一个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目前看来结构是没有发现弱点。刚才提到监督成本大,消减成本的办法就是使用流程制衡。

事件流程,问题流程,变更流程,配置流程独立性是制衡的基础。实现流程制衡,需要流程配置专门的人员,而且人员在流程角色之间的重叠程度尽量满足没有衔接关系。

往往单位里面实施流程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需要”,原来人力就显不足,还希望通过流程实施,把人员解放出来。对于人力资源按“目标管理”都不足的单位来说,人员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章旨在分享信息,不代表对其内容的完全认同。文章来源已尽可能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同时,我们无法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进行完全保证,对于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转载仅出于传播目的,读者应自行对内容进行核实与判断。请谨慎参考文章信息,一切责任由读者自行承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