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大数据
商务智能成功率不高的主因
赵卫东     实践应用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商业智能,又称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
商业智能,又称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里所谈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等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在企业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商业智能的失败率达到70%。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对此,我认为,商务智能在国内实施成功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起步晚,很多人对商业智能了解不多,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商业智能1996年最早由加特纳集团(Garner Group)提出,据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最早起步于国外,国外成熟的信息系统以及管理理念比较成熟,所以,对于商业智能的理解以及价值非常认可,而国内则不同,由于国内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导致了商业智能的建设要比国外的商业智能建设晚,很多人对于商业智能并不是很了解,现在一直处于报表的阶段,同时也无法正确理解商业智能的价值,从而导致了商业智能这种老技术一直不能得到大规模的普及。

2.技术不成熟,目前只有报表、OLAP、仪表盘和统计分析等用的比较成功。而其他方面的应用还处于研发、摸索阶段。例如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数据质量不高的数据处理,目前还缺少有效的实用工具。

数据显示,目前在商业智能的业务中70%是在做报表,25%做多维分析,只有不到5%做数据挖掘。报表是商业智能套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品,在几乎所有的业务系统中都能看到报表工具应用的影子,报表工具在经历了最早的条带式报表、流式报表到目前的类excel报表发展历程,已经日渐成熟。

3.目前在中高端市场,国外商务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垄断市场。但其业务模型与国内企业不完全适应,国内的商务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从产品的完整性和实施能力上也没有多大优势。IBM收购Cognos、SAP收购Sybase等一系列的并购加大了对于商业智能市场的垄断,有现点认为ERP的普及波过后,未来商业智能将会成为市场的主导,从商业智能市场来看,目前国外的商业智能服务商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外的产品明显具有国外的特点。在业务模式方面与国内企业的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所以,国外的商业智能产品如何与国内企业业务模式相互融合,将成为CIO关心的一个焦点。

4.缺乏既懂商业智能技术,又熟悉企业业务的人员。在商务智能市场逐年有很大增长的情况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从现状来看,虽然做IT的人员多了。但既懂商业智能技术又懂企业业务人员的人员却非常少,正如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一样,商业智能缺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业务人员。

5.商业智能项目的软硬件和实施费用很高,风险也比较大。当前,商业智能的主要服务商几乎都是国外的。相对于国内的商业智能产品来讲,固外的商业智能产品费用较高,企业在实施一套商业智能系统所需要的软硬件成本较高,加之目前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就很大。

对于企业来讲,上一套商业智能的风险不亚于上一套ERP的风险。企业在这方面投资还是比较懂慎,高风险未必能带来高回报,所以,归其一点还是要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才能更好地推动商业智能的普及。

本文作者:赵卫东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