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部分接近或超过通常期望的0.8的标准,表明此变量的信度都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满足实证的要求。由于在设计模型测量项时经过了修订和预调研,意思表述不明的测量项已经被剔除,剩余的测量项都与测量体系构建初衷相吻合,测量项的载荷量基本都大于0.5(除了T11为0.299和SN3为0.479之外),所有测量项最大的载荷量都落在需反映的变量列中。因此,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测量体系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效度,为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有利的基础。
本节拟采用回归模型处理如下问题:BPR实施方法与BPR个人接受的三个影响因素之间线性关系。影响个人接受BPR因素包含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三个维度,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回归方程的基本模型为Yk=βk+βkiXi+ε(k=1,2,3;i=1,2,3,4,5)Yk;k=1,个人态度;k=2,主观规范;k=3,行为控制认知。Xi:i=1,全员参与方法;i=2,创新思维方法;i=3,变革管理方法;i=4,需求分析方法;i=5,培训教育方法。βk:回归常数;βki:回归系数;ε:随机变量。
1、对个人态度的回归分析
通过spss分析结果可知,R square=0.364,说明通过Enter方式产生的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差的36.4%。而回归方程方差分析中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BPR实施方法对个人态度的影响作用显著存在。通过变量系数表中可知,项目管理方法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小于0.01,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且t为正值,说明该自变量的系数显著异于0,并且与因变量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五种BPR实施方法中只有项目管理方法进入了回归方程,而其他四种方法则未进入方程。方差膨胀因子VIF在2左右,表明该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该回归方程表示如下:个人态度=0.504项目管理+常数项。以上回归方程说明BPR实施方法中的项目管理方法能对BPR个人接受过程中的个人态度因素产生正向影响。
2、对主观规范的回归分析
通过spss分析结果可知,R square=0.283,说明通过Enter方式产生的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差的28.3%。而回归方程方差分析中显著性水平为0.002,说明BPR实施方法对主观规范的影响作用显著存在。通过变量系数表中可知,培训教育方法的显著性水平为0.038小于0.05。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且t为正值,说明该自变量的系数显著异于0,并且与因变量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而项目管理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72,处于0.05与0.1显著性水平之间,因此与因变量存在弱相关性。因此五种BPR实施方法中培训教育和项目管理方法进入了回归方程,而其他三种方法则未进入方程。方差膨胀因子VIF在2.5左右,表明该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该回归方程表示如下:主观规范=0.276培训教育+0.250项目管理+常数项。以上回归方程说明BPR实施方法中的培训教育方法对BPR个人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规范因素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而项目管理方法对主观规范因素有较弱正向影响关系。
3、对行为控制认知的回归分析
通过spss分析结果可知,通过Backward方式回归产生了3个模型,而本研究选择调整结果最好的第3个模型作为最终回归结果进行描述。R square=0.237,说明该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差的23.7%。而回归方程方差分析中显著性水平为0.001,说明BPR实施方法对行为控制认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存在。通过变量系数表中可知,培训教育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小于0.01,且t为正值,说明该自变量的系数显著异于0,并且与因变量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而需求分析与创新思维方法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67和0.097,处于0.05与0.1显著性水平之间,因此与因变量存在弱相关性,其中需求分析的t值为正,说明需求分析与行为控制认知存在弱正相关关系,而创新思维t值为负,说明创新思维与行为控制认知存在弱负相关关系。而项目管理和全员参与的回归系数的检验不显著,所以被剔除出回归方程,没有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左右,表明该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该回归方程表达如下:行为控制认知=0.306培训教育+0.261需求分析+(-0.169)创新思维+常数项。以上回归方程说明BPR实施方法中的培训教育方法对BPR个人接受过程中的行为控制认知因素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需求分析方法对行为控制认知因素有弱正向影响关系,创新思维方法对行为控制认知因素有弱负向影响关系。
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实证假设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反映BPR实施方法与BPR个人接受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的实证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实证模型
四、结论和展望
本研究围绕影响BPR个人接受的技术和方法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全员参与方法与个人态度因素和主观规范因素有正相关关系;(2)创新思维方法与行为控制认知因素有弱负向影响关系;(3)需求分析方法与个人态度因素和主观规范因素有正相关关系,与行为控制认知因素有弱正向影响;(4)项目管理方法与个人态度因素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与主观规范因素有弱正向影响关系,同时与行为控制认知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5)培训教育方法与行为控制认知因素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与主观规范因素有正向影响关系,同时与个人态度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从本文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方法对于影响个人接受BPR三个内生变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项目管理方法是企业提高个人接受BPR水平的举措中必须要采用的方法,全员参与方法与需求分析方法都与个人态度因素和主观规范因素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具有相似影响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任一方法来有效影响员工的个人态度和主观规范。培训教育方法在影响行为控制认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当企业需要提高员工自我预期并能感知技术和资源支持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的培训教育技术来影响员工的行为控制认知。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发现创新思维方法对BPR个人接受没有显著影响作用,并对行为控制认知产生弱负向作用,因此本研究并不推荐企业采用创新思维方法用于提高员工对BPR的接受水平。
因为对于结合BPR技术和方法与BPR的个人接受的研究也还处在探索性阶段,为了进一步完善对BPR接受问题的研究,并提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和方法,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探讨:(1)本研究中得到的实证分析结论可以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荐国内部分企业在实施BPR项目过程中采用上述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实验的方式进一步观察以上技术和方法的实际作用效果,从而检验和完善研究结论,得到指导中国企业成功实施BPR的有效技术及方法。(2)因为BPR接受存在接受阶段理论(陈莹,2005),同时BPR实施技术和方法也是根据其实施过程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可以继续研究不同阶段中影响BPR个人接受的有效技术和方法,通过分阶段动态的研究BPR技术和方法实施方案,从而使BPR实施技术和方法能有效地对BPR个人接受过程产生影响。(3)除了个人接受BPR之外,企业组织接受BPR问题研究也是BPR接受模型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借鉴本文的研究思路分析影响组织接受BPR的实施技术和方法,对影响组织接受BP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适合组织采用的BPR实施技术和方法,从而完善BPR接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