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战略管理
这是一份传统企业的“创新指南”
张岳 谈真  界面  创新  编辑:Gillian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传统企业都在大张旗鼓高呼“创新变革”,但传统企业管理严实、指标导向、技术老旧等问题导致其在进行创新变革过程中,不断遭遇创新的窘境。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针对传统企业进行一些分析研究,我们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这些传统行业往往来自于具备数十年以上历史的行业;企业规模大,员工成千上万;商业模式较成熟,在行业中排名靠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管理者普遍比较资深;技术能力比较老旧,采购的供应商系统较多,软件架构不够灵活,比如金融行业对I(IBM )O(Oracle)E(EMC)的依赖还非常严重。 

今天,传统企业都在大张旗鼓高呼“创新变革”,但传统企业管理严实、指标导向、技术老旧等问题导致其在进行创新变革过程中,不断遭遇创新的窘境。

首要的窘境是,关于“变”与“不变”。“燃烧的钻井平台”是诺基亚曾经的CEO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在就职不久后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将诺基亚形容为站在了“燃烧的钻井平台”上,不跳则被烧死,跳,下面虽碧海深渊,但还有存活的希望。

柯达胶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成立于1889年,2007年峰值时市值一度达到310亿美金,然后短短的5年后却申请了破产。为什么?至少他们错过了2次关键性创新机会:

1.由于担心毁掉其至关重要的电影业务,该公司没有开发面向大众市场的数码相机,如日本佳能公司,抓住了这个机会,因此比巨人活得更久。

2.柯达在2001年收购了一家名为Ofoto的照片共享网站,然而,柯达并没有开创Instagram的前身,而是利用Ofoto让更多的人来打印数字图像。

相比之下,同时期同类型的企业,富士胶片就通过变革转型活了下来,将重点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医疗生命科学事业。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Valuer曾列举了50个全球知名公司,都是昔日的行业佼佼者,结果因创新不足导致商业失败,其中曾经为人熟知的柯达、雅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当然也有IBM这样的特例,虽然在榜,在经历了几起几落后,通过创新变革重获生机,郭世纳的畅销书《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详尽记录了他担任CEO的9年时间内是如何将IBM起死回生的。所以,前车之鉴,传统企业的确站在了变革的关键路口,向左还是向右?艰难的抉择。

第二个窘境是,科技带给传统企业的冲击。

image.png

visualcapitalist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张图,上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全球市值排名前5的公司,从2001年的80%非科技公司(传统企业),变成了2016年100%的科技类公司,右图是2019年最新的全球市值前10公司排名,可以看到科技公司延续的强有力的实力,只有1家(强生公司,生活日化)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当然,新上榜的两家中国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大家已经非常了解,就是新兴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重要信息:

1、科技主导的公司在当下时代更容易获得价值增长

2、传统企业如果要想获得新的增长点,必须面向科技变革,也即是当下很热的“数字化转型”。

那么,传统企业如何能跟上科技的步伐?

第三个窘境是如何突破商业模式边界。在全球各个行业领域实现细分、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还是观察到很多新兴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桎梏,快速成长。据统计最近十年全球独角兽的成长情况自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无论独角兽每年出现的数量、累计估值、持续存活5年的数量都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这说明突破既有商业模式限制快速增长不是没有可能。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拼多多,2015年9月份成立,2018年7月26日在美国上市,不到4年时间,市值超过了400亿美元。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大多数人认为电商已经是红海了。拼多多的思维模式就不相同,他们找到了用户下沉这条路来突破既有商业模式。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如何突破既有商业模式?是否可以向拼多多学习农村包围城市,去做一些刚开始不愿意做的行业或者用户,值得思考。

其实,很多传统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了,根据华为2019年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白皮书》统计,其中有31%的企业已经规划准备,36%的企业先期试点,而且还有26%的企业已经在大范围进行。然而,很多转型还是不太成功,主要原因有:

  1. 缺少整体战略及路线图

  2. 高层没有对数字化转型达成共识

  3. 业务价值体现不足

  4. 数字化转型职责和权力不清晰,决策及执行困难

其中一个鲜活的案例是GE的数字化转型。CEO杰夫在GE公司的工业物联网(IIOT)“登月工程”,在临近高潮时戛然而止。百年老店GE公司的数字化奇幻漂流,在七年烧完40亿美金之后,随着这位前CEO的离去和公司股价的下滑迎来新的挑战。战略方向模糊、预算缩减、管理和架构混乱、工作不稳定以及糟糕的项目和产品管理是被这些在职或者离职的GE Digital员工提及最多的一些关键词。

所以,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行动固然重要,如何从前车之鉴中学习,审慎前行,也非常重要。转型过程就像踩钢丝,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

虽然创新维艰,但传统企业内部创新也是有章可循的。

推动创新变革,传统企业的演进法则

image.png

ThoughtWorks总结了三条创新行动法则,助力传统企业创新。

法则1:找方向和建机制

招商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招商银行通过创新策略,建立起合理的机制去推动创新并进行规模化发展。在转型过程中,招商银行制定了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战略目标;其中,网络化是指,通过连接客户、员工、合作方、产品、设备等,实现万物互联,形成网络;数据化,则指向获取更详细数据,实现精细化、更精准的数字化经营;智能化,是指利用算法模型辅助决策分析,实现智能化服务与经营。所有创新提案,投资决策的依据都来自于战略。

明确的战略影响的是全行上下思维方式和聚焦点的变化,它指导了创新往哪里走,促成了部门之间高度协作来提供最佳客户体验。经过这样的努力,该行两大APP月活跃用户(MAU)2018年合计突破8100万,在全国股份制银行中成为翘楚。

所以,明确的战略是激活和引领整个企业创新的基石,承担了路标和标尺的作用,让整个企业聚焦,而不至于迷失。

ThoughtWorks认为,传统企业进行创新变革,可借鉴的创新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

  1. 技术驱动模式,重点关注科技赋能传统业务,以科技驱动创新;

  2. 小团队模式,重点关注激活全体员工创新潜能,为颠覆式创新提供土壤;

  3. 孵化器模式,重点关注战略性创新,特别是高频高价值用户场景,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4. VC资本模式,重点关注创新生态建设,加速创新流程。

法则2:精创落地与规模化

企业在找到创新战略方向并制定机制后,如何将这些“无形”的资产变为“有形”呢?

为了保证让创新顺利落地,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创新委员会:成立以高层领导组成的创新委员会,CXO层级的领导牵头,主管业务、技术、运营等领导参与,一般5-7人,负责创新方向把控、投资决策、推动跨部门协作等

-用户视角:从用户出发,防止解决方案至上思维

-试错文化:构建一定的机制保证试错失败后,创新人员仍然有机会可以稳定工作,不会影响他们的绩效,鼓励创新

-数据驱动:所有创新成效的判断需要以数据驱动,比如大到投资决策、小到产品的运营指标都需要以数据为依据

在打造了“爆款”后,另一个问题紧接着来了,我们如何打造下一个爆款?如何保持企业中创新的可持续性?如何将创新能力进行常态化培育?2017年起,我们与企业一起,打造了一种“企业内种子教练”的培养模式。通过员工创造“激发创新的热土”,邀请外部导师,在总行培养,通过训战、实践等方式获得创新基础能力,然后回到分行传道。

为了构建可持续的、常态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内部的创新种子教练且让他们成为创新布道者,至关重要。不过,脱产三个月的培训,企业是要下定决心才可能成行的。

通过遵循法则二,企业可以利用设计思维、精益交付与精益数据分析等理论,快速低成本试错,不断试验、在学习中高响应地迭代。

法则3:变思维与布生态

我们曾经在为一家银行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某个团队为了给他们的企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开始做一款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产品,我们帮助理清产品愿景与需求,组织客户访谈,调整功能优先级,纠正了原来的产品方向以及所需解决问题的优先级,相比于传统的普通开发模式节省大量时间成本,项目进行得很顺利,MVP开发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

可是为了上线这款产品,没有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在行里待了10多年的老员工知道如何发布这款产品,为了投产,需要协调业务部分、数据中心、系统部,写了几十个文档,花了2个月也没能上线,后来更惨的是,因为错失市场机会而且发现跟行里另外一个APP提供的服务类似,这个产品直接被砍掉不做了。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在传统企业创新过程中要突破既有规则的限制,否则难以推行,比如:

部门间协作:业务、开发、运维以及其他运营智能部门,比如财务等要做好良好沟通,拉通协作;比如推动组织转型,数据协同(数据中台建设)、人才资源池(从而有灵活的staffing方式)等。

商业思维:这款产品虽然有价值,但是其出发点是“比较思维”——因为其他行做了,我们也要做。产品并没有很好的细分市场和场景,而且跟行里已有APP解决的场景雷同,最后被砍掉;在零售银行发展到现在,Bank4.0时代虽然还有点早,但是Bank3.0围绕场景建立生态从而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服务势在必行。

创新人才与技术的来源:为了上线这款产品,需要申请新的应用服务器,但是行里规则是必须提前80个工作日申请,其本质原因是没有私有云提供IaaS,PaaS等服务,与基础设施供应商合作,与产业合作伙伴,比如B端商户等,才可能为客户提供围绕场景的全面服务,才能加速创新流程。

在构建生态的过程中,围绕明晰的战略布局,突破协作、商业思维、技术思维等藩篱,构建生态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向。

法则3可以简要总结为,变思维,其核心是以用户价值驱动,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本质上是设计思维、精益创业以及敏捷开发等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张岳 谈真 来源:界面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