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案例分析    

可用性一直是交互设计的重头。以下就自己的理解,写写对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的感想。《十大》原文请见参考资料。

本文对各项原则进行了再理解与意译,与常见翻译的版本不同;这也正是我在鼓励和推动互联网中文普及与标准化所做的重要努力之一。

一、状态可见原则

用户在网页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页面响应时间小于用户能忍受的等待时间。

例01:Gmail

01

01

进入Gmail首页,点击“撰写邮件”,页面右侧切换成表单的等待时间是“即时”的,“无需等待”的;而点击“通讯录”,程序在后台异步加载的时间超出了用户预期(估计0.5秒以上),因此Gmail在顶部打出“正在载入……”的字样。

 

02

嘲鸫蓝图是一个在线框架图工具。用户对文档的任何更改,都会即时保存。提示信息常驻页面顶部。

例03:QQ邮箱

邮箱能自动保存草稿,但保存状态的表现却是以例01这种“一闪而过”的形式,用户无法确定程序是否及时保存了最新版本。

二、环境贴切原则

网页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年龄、学历、文化、时代背景),而不要使用第二世界的语言。《iPhone人机交互指南》里提到的隐喻与拟物化是很好的实践。此外,还应该使用易懂和约定俗成的表达。

 

拷贝”一词在简体中文环境里已被“复制”取代。

“羽化”一词译自英文“feather”,指“令选区内外衔接的部分虚化,起到渐变的作用从而达到自然衔接的效果”,该译文贴切而富有诗意。

三、撤销重做原则

为了避免用户的误用和误击,网页应提供撤销和重做功能。

 

05

添加/更新某个日程后,页面顶部提示“撤销”的功能。

 

06

日志和相册提供“回收站”功能。

四、一致性原则

同一用语、功能、操作保持一致。

 

08

在“文档首页”的页面,网页标题却是“新浪微博API”,与用户预期不符。不仅如此,页面在接口(API)和开发工具包(SDK)在文案上并没有统一,显得不够规范和严谨。

五、防错原则

通过网页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

 

六、易取原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尽可能减少用户回忆负担,把需要记忆的内容摆上台面。

 

当用户需要“@某人”时,自动随键入弹出列表。不过,手机客户端上,最先实现这个功能的是腾讯微博。

七、灵活高效原则

中级用户的数量远高于初级和高级用户数。为大多数用户设计,不要低估,也不可轻视,保持灵活高效。

 

八、易扫原则

互联网用户浏览网页的动作不是读,不是看,而是扫。易扫,意味着突出重点,弱化和剔除无关信息。

 

九、容错原则

帮助用户从错误中恢复,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无法自动挽回,则提供详尽的说明文字和指导方向,而非代码,比如404。

 

十、人性化帮助原则

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是:1、无需提示;2、一次性提示;3、常驻提示;4;帮助文档。

 

参考资料

01 尼尔森 《十大可用性原则》(英文) http://www.useit.com/papers/heuristic/heuristic_list.html

02 刘希未 《尼尔森网页可用性评价十原则》(中英对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718&do=blog&id=292283

03 《专家评估:超越启发式评估》 http://www.userfree.cn/?p=840

关联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