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工业互联网
工业4.0机会在哪里
刘怡君  界面  智能制造  编辑:Enoch   图片来源:网络
不同于别国聚焦于生产优化,中国制造业资深人士普遍认为,针对前端消费侧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产品,才是工业4.0最重要的商业机会。

当被问到“工业4.0的机会在哪儿”时,在6个国家、148位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中,中国的声音独树一帜。

这一调研,出自波士顿咨询(BCG)最新发布的《解读中国互联网新篇章:迈向产业融合》白皮书。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关领域人士普遍认为,“生产制造的优化”是工业4.0的机会所在。而中国的目光则聚集在另一端——针对前端消费侧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产品,才是工业4.0最重要的商业机会。

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谋划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主要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让其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

另辟蹊径是形势所迫

如今,中国制造业附加值(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反映最终产品、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在制造业总产值占比仅为21%,而美国则达到37%。在工业4.0的核心领域——智能互联、信息整合、人机协作以及智能决策中,中国虽然一直力争上游,但距离世界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在智能互联方面,中国在工业传感器上的总体投入,逐年进步但仍有不足,比如,智能传感器在工业传感器的渗透率,相较美国的12%,中国仅有5%。在信息整合阶段,中国企业上云率仅为30%,也明显低于美国的80%。

在人机协作领域,虽然中国正积极使用智能机器,完成高负荷和重复性的制造工作,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的占比也在逐步攀升 ,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智能决策领域,智能数据分析以及决策相关技术的专利占比,在中国仅有10%,对应的专利数为993个,而这一比例在美国为34%,对应的专利数为5203个。

BCG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工业软件的普及率需要进一步加强。

拖拽模式下的后起之秀

虽然中国制造业“先天不足”,但互联网经济为它孕育出了新晋带头人。

中国前端消费互联网,近年来一直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它已经渗透到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并进一步延伸到实体经济中,“拽”着产业互联网不断往前跑。

如今,无论传统行业还是科技互联网领域,都有中国企业在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根据IoT Analytics统计,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大约150个, 而中国具备一定产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已超过50个。与欧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相比,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侧重于应用领域。

2017年成立的百度Apollo,现在已经基本构建了一个自动驾驶生态圈,吸引了超过1.2万名开发者以及超过130位合作伙伴,包括国内国际知名汽车企业、配件厂商、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等。2019年,它将与比亚迪、北京汽车等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合作,预计生产超过1万量搭载Apollo L4自动驾驶能力的无人驾驶汽车。

BCG指出,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渠道的独特性,部分新兴技术的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有望实现跨跃式发展。

以无人驾驶为例,2017年,不论是估值超过1亿美元的初创企业数量,还是无人驾驶初创企业累计的投融资总额,抑或无人驾驶技术人才储备,中国都超过了美国。此外,在无人机、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国企业得到的投融资总额,也超过了美国。

平台崛起,正是制造业逆袭的时机

其实,中国制造业之所以一直落后于人,与行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众多息息相关。

以钢铁制造和汽车制造为例,中国行业集中度CR4分别为22%和32%,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则分别达到了65%和59%。数不清的中小企业,在中国一直面临着融资难、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低、营商环境有待提高等残酷挑战。

BCG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融资方面,中国中小企业虽创造了中国60%的GDP,但它们的贷款余额,仅占银行贷款总余额的1/4;在营商环境方面,中国企业信用信息覆盖率为21.4%,美国则为100%;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是3%~5%,但它们面临的税收成本较高,导致企业对外部经济和政策环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2007~2017 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工资以13%以上的增幅逐年上涨,现在已经超过越南、墨西哥等国水平……

在这些挑战的围攻之下,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偏短。根据Ecology of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21 一书中的调研,中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仅为2.9年,而美国为7年,日本为12年。

如今快速崛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了契机。与西门子等西方典型制造业平台截然不同,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消费互联网思维,强调为中小企业赋能,将领先企业的产业资源与中小企业的生产需求整合。比如,海尔平台在满足自身智能制造需求的同时,还开放旗下家电模块的供应商资源、自由仓储、物流、配送资源,以解决家电及其周边行业的种种难题。

有了大企业的平台相助,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对自身数字化改造关注度也在降低。根据阿里研究院针对中国400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仅16%的企业认为,数字化新技术及新模式是企业的主要发展瓶颈,它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能帮助自己短期见效的平台模式上。

当然,如何与互联网企业处理好竞争、合作关系,如何对现有合作伙伴和行业生态进行布局,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手段进行变革转型……这些问题依然在考量着中国制造业企业。如果能将其一一攻破,中国制造业或许可以利用这次“另辟蹊径”,在全球制造业的浪潮中迎头赶上。

本文作者:刘怡君 来源:界面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章旨在分享信息,不代表对其内容的完全认同。文章来源已尽可能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同时,我们无法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进行完全保证,对于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转载仅出于传播目的,读者应自行对内容进行核实与判断。请谨慎参考文章信息,一切责任由读者自行承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