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一个工厂中,一名员工需要去维修一个已经安装了10多年下水管道,管道是生铁的。员工在去的路上,一直在犹豫,管道运行这么多年,锈迹斑斑,螺钉一定很难拧开,可是出乎员工的意料,很轻松就拧了下来。这才发现螺钉的螺纹上有一层机油保护。员工这才想起当时施工的老师傅。
结论:实施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拧螺钉的技术,更重要是将拧螺钉时“上机油”的经验管理起来。对企业而言层次要比这个案例复杂和深入的多。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知识的流传自古有之,从很早时期的师傅带徒弟,到工业社会的合作化生产,以至到目前的数字化经济。尤其是近年,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无不重视人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些过程中,人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而存在。有价值的经验、方案和技巧,都保留在员工的大脑中,为企业发挥着作用。当员工离开企业时,同时存放在员工大脑中的知识也离开了企业。企业不得不重新培养新人,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员工,但并不长久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尤其的IT等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流失率一直是企业心中永远的痛。
企业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公司的知识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那么知识管理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
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追求。
第一步,通过知识管理将公司内部的信息积累,保存起来。这是企业内开展后续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比如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公司内有价值的文件归档。比如企业的信息系统,将企业的业务数据保存下来。这些都为未来的企业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了事实基础。《麦肯锡方法》中提到麦肯锡公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第一步就是: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是友善的。做为知识创新的土壤,有了宝贵的知识积累,知识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比如美国福特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发动机实验数据、撞车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迅速进行计算机的模拟测试。比如通过模拟测试,发现有一种噪音实际是从地板上产生的,而不是其他。这样发现了噪音源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为设计新的低噪音的汽车提供了宝贵的依据。相反,对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竞争对手,就会发现这个优势是无法模仿的。
第二步,是将积累的知识在企业进行共享。如果知识只是积累,而没有提供共享和交流的手段,没有形成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自由流淌。那知识积累的价值没有体现。从现今的经济来看,经济模式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故步自封的想法是可笑和危险的。将企业内宝贵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和交流。让知识共享成为一个企业的文化。那么一个项目的失败的教训,会为企业所有项目借鉴。一个项目的成功的经验,也会为企业所有项目学习。将一个项目的个体行为,拓展成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将提高企业利用知识的整体价值。
第三步,是知识的创新。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标靶。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有了知识的积累后,并有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共享的文化,共享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标准行为,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脑力激荡,才能产生具有高知识含量的产品。而这时的产品已不过是知识的物质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公司在创新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活力,比如摩托罗拉公司最初是生产汽车收音机和无线电话的。夏普最初是出售自动铅笔的商店……等等。
关联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