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供应链
供应链分析
网友      编辑:dezai   图片来源:网络
供应链的载体是商品,而其核心价值是产业链计划,以及伴随着来的现金流和毛利的节奏控制。产业链分为采购(品牌商品还需要企划设计生产)、仓储物流、网站营销、
[供应链核心价值介绍以及分析要点]
 
 

供应链的载体是商品,而其核心价值是产业链计划,以及伴随着来的现金流和毛利的节奏控制。产业链分为采购(品牌商品还需要企划设计生产)、仓储物流、网站营销、快递,以及后续的退换货处理。其中采购是商品资源获取的源头,也是现金流扭转的源头;仓储物流是商品资源保有载体,它既是商品价值的保有,也是商品价值的风险所在;网站营销是商品变现的环节,回收现金流、毛利变现都是靠这个环节实现;快递是商品价值传递环节;退换货是商品价值的屁股,一定要擦干净,但也不能擦太干净,会损坏屁股的。(过分惯着用户,就是利润的大量流失,后面会将怎么流失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精确规划和操作计划,哪个环节脱节或臃肿都是致命的,比客户体验差要致命很多。采购脱节将错失销售良机,采购臃肿或者品类偏差较大,将导致现金流无法变现或大幅贬值;仓库物流脱节则导致订单周期长、网站商品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客户体验差,但如果臃肿,则导致固定投资过多、商品流通不畅;网站营销环节脱节,将导致库龄越来越大,周转周期越来越长,而销售环节过于粗放,导致毛利不必要的损失;快递环节相对较单纯一些,但是偏远地区快递一定需要加强与用户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投诉;退换货是客户体验的标志之一,但过于放任,利润将大幅下降。

所以要做真正的供应链分析,就得先进行计划分析,从战略目标(如销售增加100%,毛利增加80%),细分各品类采购多少(包括新增品类),如果自主品牌,还需要考虑设计多少品类,加价率多少合适,生产原材料如何控制,生产成本和到货时间如何计划;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仓储计划,仓储投入和人力计划(包括到时预计剩下多少老货,早一批新货什么时候到,第二批到的时候能卖出多少),接下来营销,营销的要点是根据商品生命周期来制定营销策略,控制每类商品全部销售出去时有合理的平均毛利;快递、退换货不在计划之类,他们是运营环节中的重要部分。

计划分析的要点是紧跟战略计划,进行what if分析,并将分析反馈给战略,同时战略若调整,计划分析接着调整的宏观性分析。

[供应链各部分分析简要介绍]

上述供应链计划分析,更多是宏观统计,紧密结合战略计划的分析,那么要实现战略计划,就得对供应链精耕细作,才能达成目标。

采购分析,采购分析主要目的有2点,一是采购前的分析,分析销售品牌、品类的构成,指导采购合理优化他们的构成,并根据战略目标预测各细分品牌、品类、规格商品的销售数量供采购参考;二是,根据实际采购数据,对各品牌、品类,以及对应的数量、价格,进行统计,给出仓储物流、销售环节建议,例如哪些商品平均可以打7折才有盈利空间,哪些商品最佳销售周期只有2月等等,统计出来的商品动态属性,将对后面的分析有关键作用。

仓储物流分析,仓储物流计划性分析、库龄构成分析、与销售一起的动销分析、人员绩效分析是比较普遍的几个分析。其中计划性分析包括根据采购和销售预测,仓储物流需要准备多大的容量,中间由于采购的进、销售的出,可以进行动态掩饰,预测库存最大峰值,仓储可以通过调整采购到货时间错峰,或者仓库扩容来解决问题。库龄代表一个品类在仓库平均存放时间,动销是仓库的各品类、SKU的库存根据历史记录还能制成多久销售等等细节分析,在这个概要性文章就不多讲了。

营销分析,前面采购的时候,就决定了营销得按什么节奏才能赚钱、不亏钱,所以网站运营所谓的引流爆款商品、轮番曝光、正常销售与促销,其实都是根据商品生命周期来制定策略,而不是根据所谓的客户需要来制定,因为客户需要你长期一直地把所有商品做促销,你能做么?这是很多分析师的误区,也难怪,这个分析是商品分析与用户分析的交界处,属于用户分析的朋友当然习惯从用户角度切入分析了。

快递分析主要是评估性分析,当然也可以进行操作辅助类服务,例如快递最佳路线等,但目前条件不太成熟。

退换货前面提到会大幅降低利润,可能不少朋友在问何以见得?在退换货中,都需要人力跟踪服务,人力成本其一,而退货的商品,需要清理(服饰类还要清洗晾干)才能入库,污损需要花费处理,仓库内的人力成本都将比正常商品管理费用加倍,试想这样的成本压力,某电商10%还多的退换货率,将增加多大的成本压力,换来的客户体验真的带来更优质的持续客户价值?

[供应链分析总结]

回到开头提到的核心是现金流和毛利最大化,优化供应链就是为了让足够大的市场发展前提下,获得足够多的毛利,商品供应链分析不清楚,只是分析用户,是搞不清楚电商在卖给用户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赚钱没有的。另外这里提到的现金流,是财务那块内容,这里不多分析,但说明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命脉是多么重要。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