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战略管理
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战略
谢元泰  博客园 |     编辑:德仔   图片来源:网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系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变革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的关键是强化【信息化管理】,是对信息、信息资源、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用户的全方位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智力化、智力信息化”的过程,是提高制造业“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三力”(生产力、创新力、竞争力)、“三降”(降低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物耗)的重要工具。
    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国家信息化历来是在总理、副总理一级直接领导下进行的,1993年邹家华,1999年吴邦国,2001年朱熔基,2003年以来由现任总理温家宝负责。充分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国家成立了“工业-信息化部”,重点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战略方针,有效组织和指导“企业信息化工程”,为我国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政治条件和宏观政策环境。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信息化已经历了30多年。始于1982年,1993年启动“三金工程”,1997年召开了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2000年,党中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方针,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列入“五化”国策。
    目前,中国政府授权、通过国际出入口局进入互联网已有八个网络,其网络总带宽量,已达到493729M;上网的用户已达2.5亿多;博客人数也达到7092多万;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某些重点企业信息化取得可喜成绩,信息化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制造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程度,不容乐观、任重道远。
    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约19%,而日本、韩国、美国等都高达70%以上。美国有60%的小型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型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200109国家经贸委网)。
    对比之下,差距很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反思。为了有效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从战略高度来深思、反思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带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已迫在眉睫,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的实施战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是本文的出发点,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磋商。
二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早在2000年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赵小凡副司长在“中国企业IT应用论坛”上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改进信息系统,实现知识管理网络化;改变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200109国家经贸委网)即“四改”、“四化”思路,为制造业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从“四改”、“四化”思路看,改造生产工艺,需采用CIMS,它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C),可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制造业经营管理,需改善“多(层、机构、头、文件)、散、乱”现状,需建立通用化、规范化、标准化、编码化、程序化、办公自动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信息系统,需改进制造“信息孤岛”的现存系统,应采用资源共享、兼容各种软件的傻瓜系统、通用操作平台,才能提高信息化水平;改变营销手段,需用傻瓜软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存销系统、储运配送系统等,才能提高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水平。
    按照“四改”、“四化”思路,来反思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问题,发现我国制造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问题很多,现就影响全局的带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筛选如下:

    2.1 认识问题

 

    认识支配行动,然而,从上至下,从决策者到执行者,对信息化认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观念薄弱、理解片面、认识模糊等问题。不少人对信息化最基本的概念都认识不清,例如信息、信息资源、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系统、信息库、信息网、信息处理、信息存取、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统计、信息咨询、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工程、信息化服务等,有人认为:“IT化,就是信息化”、“网络化就是信息化”、“计算机化就是信息化”,好似瞎子摸象,各执一词,固执己见。认识问题,与“四改”、“四化”基本思路相差悬殊,已严重阻碍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提高认识,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提,制造业信息化观念教育、认知教育、普及教育迫在眉睫。

    2.2 理论问题

    如信息化定义、信息化条件、信息化内容、信息化理论体系、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服务、信息化价值、信息化意义、信息化管理等,均有待深入、系统、多角度进行研究。没有高水平的信息化理论,就没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可增加信息化的科学性,可避免信息化的盲目性,使企业信息化能在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序进行。重点应加强战略性理论研究。最好能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机构,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尽快出成果、出人才。

    2.3 标准化问题

    目前,制造业信息化缺乏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系统标准、认证标准。导致制造业信息化一盘散沙,各拉各的套,各跑各的道,甚至乱拉乱跑;标准化的核心是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编码体系”。编码体系是信息化的基础,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办公自动化的基础,是自动统计的基础,是生产自动化的基础,是软件兼容、共用的基础,是贯通“信息孤岛”的桥梁,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是快速、准确检索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推进信息化的最大难点。没有标准化的“编码体系”就没有真正的信息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标准化必须与国家标准接轨,才能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才有机会占领世界市场。标准化的“编码体系”,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4 软件问题

    我国制造业软件行业,呈现“小、多、散”的特点。软件研发机构小,只能小敲小打;软件产品多,但缺少通用化、傻瓜化、高端化产品,缺乏兼容性、集成性、适应性强的产品,导致大量“信息孤岛”;一个制造业,软件多多(MIS、SIS、ERP、CRM、用友、浪潮、金碟等等),孤芳自赏,彼此信息不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大大影响制造业的效率、效益和竞争力,阻碍着信息化进程;目前急需能兼容各种软件、能共享资源、能简便易用、价廉物美的傻瓜软件,再运用编码技术,构建“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道,创建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的廉价、傻瓜、通用的信息化操作平台,强化【信息化管理】,以有效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

    2.5 资源问题

    制造业信息资源是国家和制造业的宝贵财富;要利用这笔财富,就要认真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发信息资源是长期的、复杂的、繁琐的系统工程,涉及制造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取、信息库网、信息系统、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统计、信息研究、信息交流、信息编译、信息传递、信息咨询、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智能性工作,需认真对待;目前,几乎所有制造业都犯了同样的战略错误,就是对开发信息资源重视不够;不开发信息资源,哪有资源共享;资源不能共享,制造业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无论是生产自动化、机电仪一体化、工艺流程信息化、装备数字化,或者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财务、电子教务、电子业务、电子事务,那一项都离不开资源共享;因此,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制造业信息库、数据库,已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应引起制造业同仁的高度重视。

    2.6 资金问题

    投资不足和资金浪费并存。很多制造业鉴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成功少、失败多的信息化教训,不愿投资,或投资不足,或投入力度较小,甚至是持观望态度;无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有些制造业,虽然投资不少,但由于认识问题,盲目性大,造就一批批“信息孤岛”,资源无法共享,计算机当打字机用,自动化仪表、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巨大浪费。资金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原动力,已成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问题。

    2.7 人员问题

    应该知道,计算机人员,只是计算机专家;软件人员,只是软件专家;但他们都不是信息化专家,更不是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这就是以前制造业信息化失败、滞后、走弯路的根本原因;目前,急需造就一大批既懂IT、又有实权、既懂信息、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又善于与推进信息化的软件专家、计算机专家、管理专家、科技专家、咨询专家、CEO、制造权威等沟通、合作、协同工作有具有真才实学的CIO,才能有效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

    2.8 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流氓软件、病毒、黑客、天灾、人祸,时时刻刻都威胁着制造业的信息安全,已是人人皆知的老大难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彻底解决制造业信息安全问题,急需世界组织(如联合国)、各国政府、厂家、商家、库网机构、用户等多方合作、重视、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以确保制造业的信息安全。

    制造业信息安全、资金和人员的问题,都是投入问题,是信息化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9 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已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但人们还没有很好地利用、珍惜、保护这种“环境”,这又是一个战略失误。这种“环境”,是党和国家造就的。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早在1991年就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并在2000年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朱鎔基强调“切实把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吴邦国强调“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胡锦涛在17大报告中,将“信息化”列入“五化”国策,排在第二位(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我们应该在大好的政治环境下,发展制造业小环境,来一场制造业环境大革命,打一场制造业信息化的“全民战争”,使人人重视制造业信息化,个个为制造业信息化出力。环境是创造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条件的前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摇篮,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润滑剂,是转变制造业信息化观念的强心剂。

    以上带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全在人为。
 

三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3.1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就是按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客观条件办事”。如何按“客观条件办事”?这就引出了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采取长期战略,其进程取决于“工程条件”,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五项工程条件;条件之间的关系模式,如以下结构图:
 

 

 从结构图可看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五项基本条件,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前提、“建立标准化编码体系”是基础、“开发信息资源”是核心、“服务企业发展”是目标、“重视人才、资金、安全”是保证。五项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过去“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重要因之一,就是概念模糊、理解片面、认识不清、条件不明;多数失败者,只迈出第一步,就不走了,认为IT化、或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就是信息化。根据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必须将五项基本条件提高到战略高度来统一考虑,即战略前提、战略基础、战略核心、战略目标、战略保证统一考虑。

    3.1.1 战略前提

    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可清楚看出,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前提。如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出问题,制造业信息化就必然出问题,甚至失败。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如MIS、ERP等失败案例不少。

    3.1.1.1 传统 MIS的不足

    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标准化编码体系、开发古今中外信息资源、满足制造业信息需求、提高制造业劳动效率、增强制造业竞争能力、服务制造业发展。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急剧变化,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库网、信息化发展,使传统的以制造业内部信息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受到了猛烈冲击。许多制造业所开发的MIS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MIS以解决制造经营管理为主,要求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只能按开发时确定的思路和流程处理信息 ,不得不严格依照既定格式、功能模块、复杂界面存取信息,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用户深感不便;

    其二,MIS多按单项业务开发,导致开发方式、规范、程序、编码、格式、模块、界面等都不相同,结构死板、功能单一、系统复杂、互不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间很难交换信息,无法共享信息资源;

    其三,MIS是一个封闭系统,主要关心的是制造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对制造业外部的信息资源不重视,使制造业变成“瞎子”、“聋子”,决策缺乏情报依据,导致制造业因循守旧,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缺乏竞争力;

    其四,思想观念片面: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立MIS,而MIS就是信息技术”。事实上,一个完整的MIS应该由五部分组成:利用信息化技术(制造业信息化设备、信息化应用程序)、建立标准化编码体系(资源共享、存取信息的万能钥匙)、开发信息资源(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库网)、服务制造业发展(利用信息资源,开展情报检索、分析、编译、决策、规划、规程、记录、报告、管理、咨询服务)、培养信息化人才、资金投入和信息安全;可是在MIS时代,人们偏重“信息化技术”,忽视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制造业发展”等其它要素,使MIS成为“无米之炊”,导致MIS失败。主要原因是 开发者与使用者都没有正确认识这点,更没有想法克服;尽管许多单位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少,但效果不理想,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开发利用。这种“片面性”,源于人们对信息化基本概念的片面理解。显然,只用信息化技术,难以成功;计算机只是一种有助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而已。正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Bill Gates)所指出的,任何技术运用到商业中的第一条规律是:运用在高效率的工作中的自动化技术将会提高它的效率;第二条规律是:自动化技术运用到低效率的工作中,将会降低它的效率。同样资金投入到不同系统中,有的可能带来巨大收益,有的也可能成昂贵摆设。只有及时转变信息化观念,全面理解信息化,才能有效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3.1.1.2 战略信息系统(SIS)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是在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界,掀起了建设战略信息系统(SIS)的浪潮。根据日本专修大学竹村研究室早在1990年对以东证1部上市企业为中心的510家公司进行的“企业信息化实态调查”,已经运行或正在构筑SIS的企业达到了29.8%。许多企业在原来的信息系统基础上成立了“SIS开发委员会”、“SIS推进本部”等机构,以推动SIS的建设。在当时,SIS已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最新热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知识化、集团化,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除了具有传统的质量、价格、服务等竞争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竞争力和时间竞争力;除了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外,还包括观念更新、组织再造和业务重组,即综合创新;业务重组(Business Reengineering—BR)已成为制造业创新的核心。BR包括了对制造业的组织管理、生产工艺、业务流程、产品结构等进行重组。它以顾客为导向、以经营管理为中心,以关心、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用户满意度为目标,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再设计。信息是创新的原动力,有效的创新战略,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知识的继承、借鉴、消化、吸收、发展和创新,更离不开对制造业本身、竞争对手和客户关系的准确把握。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试图通过重新构造制造业与雇员、制造业与顾客、制造业与协作伙伴、制造业与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关系,把制造业的战略决策层和基层职员、市场和用户直接联系起来,减少纵向管理层次,加强横向管理互动,使创造性决策成为可能,以确保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制造业的竞争战略从60年代的扩大生产规模、70年代的降低生产成本、80年代的改进产品质量、演变到90年代的提高市场反应速度、21世纪的产品创新为中心的竞争战略上来,时间因素已经被提高到制造业竞争的关键地位。一个反应敏捷化、管理信息化、信息网络化、决策民主化的“虚拟企业”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企业,就是指把不同地区的资源迅速组合成统一指挥、超越时空、电子运作、网络联系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多样化的新产品。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建库、联网、检索、分析、研究、利用和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发挥资源的总体效益,增强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面向对象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ranet技术,使制造业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变成有机统一的“信息大陆”。这样,不仅可在制造业内部实现以Web为中心的信息发布、数据交换、协同作业,而且在制造业外部也可访问制造业公共数据库。MIS显然不能满足。SIS正是适应制造业竞争变化要求而出现的,其功能与结构随制造业竞争目标的变化而变化。SIS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基本满足制造业基于快速反应的决策要求。
 3.1.1.3 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得失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规划。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MRP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制造业库存管理系统,其特点是考虑各种物料之间的需求关系,按时间分段来确定各种物料的需求数量和时间。它以计算机为工具模拟“制造业基本方程” :即根据生产计划、产品结构和库存记录进行计算,指出未来何时将会出现物料短缺并以最小库存量来避免物料短缺,从而使制造业可确定各种物料的订货数量和交货期。但MRP没有把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纳入系统,忽略了供需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把车间作业和其它信息及时反馈到系统中,实际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它必然发展和扩充成更实用的新系统,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即制造资源规划,就是一种比MRP先进的新系统,也是20世纪80年代红及一时的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它主要针对生产制造过程,并从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库存控制、车间控制延伸到产品销售,同时辅以企业运营所必需的财务管理,以便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生产、营销和财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全面规划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它与传统MIS一样,是一种封闭系统,其重点仍然仅局限于制造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对外部信息资源仍然重视不够,缺乏灵活性和市场敏感性,因而到了80年代后期,已很难适应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ERP是在传统的MRPⅡ基础上,吸收了适时生产(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C)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极大地扩展了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的范围,给出了新的制造业管理结构,即把用户需求、制造业生产、供应商的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其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生产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制造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市场营销、工程技术、财务、人事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跟踪、监视。显然,ERP是一种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但ERP忽略了制造业内、外信息的多元性,忽略了按对象编码的结构与功能,忽略了用编码控制多元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标准编码体系,忽略了集约化、自动化、傻瓜化操作软件平台的重要性,忽略了开发信息资源、资源共享的战略意义,忽略了自动化检索、分析、统计、编译、提供情报、科学决策等等的现实意义,忽略了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素质提高和人才的培训与激励;因此,ERP仍旧存在“无米之炊”、效率低、不适用的危险,而且ERP不是开放系统,不是耗散结构,只注重动态管理,不注重静态研究,无法提供高瞻远瞩、全方位的、实时的战略决策支持,难以提高企业创造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不少ERP问题多、甚至失败的必然原因。

    3.1.1.4 CIMS的集成

    CIMS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或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CIMS是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管理理论,对制造业活动全过程中各功能子系统的完美集成。它以产品为主线,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层(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C)、生产管理层(ERP、MIS、OA)和经营决策层(DSS、ES、SIS),使产品的管理决策过程、设计开发过程、加工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合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以保证制造业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实现制造业生产、管理、决策的智能化,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由于CIMS对于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对CIMS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政府将CIMS列为影响国家经济命运和竞争地位的22项关键技术之一,欧共体、日本均制定了CIMS研究与发展计划。我国政府对CIMS也非常关注,将其列为“863计划”,并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

    实施CIMS,可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CIMS概念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系统观点和信息观点。所谓系统观点是指,CIMS强调制造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市场需求、产品开发、加工制造、质量控制、技改维修、销售服务、用户反馈、人事与财务管理等都看成是一个整体,要统一考虑;信息观点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和控制过程,这一观点为制造业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信息化系统、重视信息化管理、推进信息化进程等,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CIMS便是在这种哲理的指导下,通过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支持了物料、人员、资金、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集成,使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整体优化运行,以此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CIMS真正成了现代【DYX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合理内核”。

    3.1.1.5 DYX信息化管理系统

    DYX集成了MIS、SIS、ERP、CIMS的合理内核,克服了MIS、SIS、ERP、CIMS的不足,形成了一种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型超级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想把制造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等特别复杂的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管理起来,确要遇到信息多元化控制、多元信息化管理的困难。因此【多元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DYX)就应运而生了。DYX是MIS、SIS、ERP、CIMS等系统的创新,使制造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不仅意味着制造业信息交流方式的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变革,而且带来的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战略决策等的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智能化、战略化革命,并将为制造业竞争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DYX是对制造业生存(人流、物流、财流、智流、产品流、市场信息流)、制造业拓展(科研、新产品开发、战略研究、决策情报分析、客户研究、市场分析等)、制造业电子商务(网上交易、连锁配送、客户信息流)、制造业跨国经营(全球化、国际化、电子化)等活动中,所遇到的多元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包括“语种多元”(英、俄、日、法、德、意、西等)、“载体多元”(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机读信息载体,如光盘、磁盘、数码照片;图书、期刊、报纸、图纸、报告、记录、程序、专利、标准等书面信息载体)、产品多元(国内外产品)、原材料多元(国内外原材料)、统计多元、结构多元、对象多元、信息库多元(档案馆、图书馆、资料馆、文件馆、图纸馆、科学馆、博物馆、标准馆、专利馆、期刊馆、报馆等)、机构多元(行政机构、信息机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工程机构、跨国公司等)、国别地区多元(世界各国各地区),DYX对多元信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法宝就是“标准化编码体系”。

    3.1.1.6 信息化软件成功开发的关键性条件   

    信息化软件成功开发的关键性条件,概括起来就一个:“四结合”,即软件专家、信息化专家、管理专家、科技专家四结合。科技专家,可提供科技知识、方法和技能,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管理专家提供【信息化管理】内容、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管理知识、管理资料等管理条件,可大大提高软件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盲目性;信息化专家提供【信息化管理】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编码、信息处理、信息分类、信息标引、信息存储、信息库网、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研究、信息加工(筛选、过滤、压缩、翻译、修补、编辑、编码、分类、标引)、信息交流、信息咨询(战略咨询、战术咨询、决策咨询、技能咨询)、信息系统、信息控制、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培训信息化管理人才等等,可大大提高信息化软件的成功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持续性、可靠性和长期性;软件专家可按照管理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的提供的具体条件和要求,运用熟练、高效、实用的软件知识、技能,开发信息化通用软件,提供运行稳定的傻瓜操作平台、专用模块、升级产品,可大大保证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成功率、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因此,应克服目前由软件专家“包打天下”、曲高合寡、成功率低的可怜局面。只有“四结合”,才是信息化软件开发的正确之道。

    总之,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前提,是利用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用得好,可促进;反之,也可能是阻碍。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过程,好比是建造信息化公路、信息化铁路、信息化火车、信息化汽车、信息化仓库的基本技术过程;又好比是建造信息化舞台、信息化戏台、信息化剧场的基本技术过程;它是推进信息化、开发信息资源、资源共享、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前提。
 3.1.2 战略基础

 

    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基础是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标准化编码体系”。吴邦国在2001年11月26日在“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强调: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加强定额管理和标准化管理,要建立统一、完整、操作性强的代码编制系统(经济日报,2001年11月27日第四版),明确指出了代码编制系统(即“标准化编码体系”)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标准化编码体系”所用的DYX编码技术是一种“面向对象技术”,起【DYX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指令”、目录、索引、指南、锁、钥、导向作用;DYX信息库网中的信息转换、数据转换、自动分类、自动编码、自动统计、自动标引、傻瓜式存取、信息安全、分级保密、多维立体检索(限定检索、分类检索、主题检索、代码检索、机构检索、载体检索、语种检索、空间检索、时间检索、系统检索、专题检索)等智能化过程,都以编码技术为基础。因此,建立编码体系,就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基础。    

    “面向对象技术”的编码体系,是通用码、专用码、主题码、分类码相结合的兼容性强的智能编码体系,可兼容各种应用软件,可存取各种库网、各种载体、各种语言、各国各地、各种机构、各种人员、各种市场、各企业、各部门的各种信息。实践证明,编码体系可使制造业已形成的“信息孤岛”变成“信息原野”、“信息绿洲”;国家要推进信息化,首先应重视标准化编码工作,应把编码提高到战略高度,应把编码和软件同等对待,国家应加强国家信息化标准、分类主题编码、主题分类编码、专用编码、通用编码、国际标准编码等编码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和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国家标准化机构、国家编码机构、国家信息化机构应通力合作,使“战略基础”成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可靠基础。否则,制造业信息化将成为建筑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就很难改变目前“信息孤岛”密布的落后局面。我国信息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中国信息报,20020415,第二版)。

    3.1.3 战略核心

    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赵小凡副司长在“2000年中国企业IT应用论坛”上的讲话中,给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现代化的进程”(200109国家经贸委网)。从这个定义中,“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已明确肯定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核心地位。

    通过对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建库、联网等开发过程,把信息资源转化成有用的知识、智慧、战略、策略、方针、政策、规程、程序、代码、计划、决策、报告、手册、操作经验等决策情报、智力信息和管理技能,再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检索、研究、分析、统计、编译、报道,为决策者、管理者、工作者、生产者提供建议、方案、思路、谋略、咨询等智力支持;(信息化主体、核心内容)信息化模式结构:见下页图表。
 

 

图二 开发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系统结构图


    DYX的信息化过程,实质是“信息智力化、智力信息化”过程,是开发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的过程,也是利用智力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社会发展、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
 DYX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以“标准化编码体系”为基础的,因为,DYX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人们突破部门、组织、地域、时间、空间、对象、事物、语种、载体、机构、国家、制造业以及计算机本身的束缚,建立和实现以服务制造业战略目标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型智能化系统,所以,DYX的结构必须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市场结构、国际商贸结构、管理模式等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传统信息化系统的“机械结构型”转向更适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多元一体化信息管理】的“耗散结构”(如图2所示)。
 

图三 【DYX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图


    由图三可以看出,【DYX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是基于Internet的Intranet、Extranet和E-market。在DYX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的网络上,有三个发展层次:

    第一层次是Intranet即制造业内联网。这是DYX的基础结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通过Intranet把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集成起来,把制造业经营的各环节、各部门以及各地的各个子公司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

    第二层次是Extranet即制造业外联网。这是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础上开发的与Intranet相连的战略伙伴协作网。通过Extranet,把与本制造业有业务合作关系的伙伴企业——从供应商到分销商——连成一体,使制造业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供销链的管理,并能更好地把握住竞争机会;

    第三层次是E-market即企业电子商贸网。这同样是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起来的并与Intranet相连的产品销售与用户服务网。通过E-market,可以提供联机销售、连锁配送、网上服务,帮助制造业建立用户支持系统,拓展市场份额或拓展新兴市场。

    DYX耗散结构的内核是对制造业现有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集成,即以Intranet为基础、以开发信息资源为核心构建事务处理、办公应用、资源开发、知识集成、多维检索、信息共享、文档一体化和信息化管理等全方位信息化操作平台:

    1、事务处理平台,是传统MIS基层部分的扩展,主要负责制造业内部业务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检索、分析、交流和利用;其智能化(intelligent)、协同化(collaborative )、集成化(integrated)成为DYX信息化管理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2、办公应用平台,是由传统OAS和MIS在新技术下结合而成的,主要负责信息(办公信息、文件以及资料等)发布和工作流(日常办公和工作计划等活动)管理,实现“文档一体化”,使制造业文件和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承担向信息化管理平台输送办公信息、档案信息以及处理外部信息的任务,是直接与使用者联系的界面。在这一平台上,使用者既可以存取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信息流是完全双向并且是多媒体形式的,能充分支持管理决策层的办公与指挥活动;

    3、资源开发平台,开发古今中外的信息资源,提供战略战术情报,使制造业耳聪目明、进行科学决策;

    4、知识集成平台,集中开发知识信息、科技信息、情报信息,用人类知识武装企业员工,使制造业变成学习型制造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竞争力,使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5、多维立体检索平台,为用户建造一个高效、快速、全方位、多维立体检索体系,以便整合利用、实时共享制造业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6、文档一体化平台,集中推进文档信息化管理进程,通用电子文档、书面文档备案、信息资源共享,加速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上下一心,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7、【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对来自制造业内部、外部的人、财、物、产、供、销、研发、客户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对各种业务信息(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子化)、办公信息、档案信息、知识信息、市场信息、竞争信息、库网信息等通过DYX按不同主题、类别、代码、关键词、建库、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编码、分类、标引、索引、检索、统计、分析、编辑、兼容、WWW、超文本、多媒体、数据仓库等等。因此,开发信息资源是一项工程浩大、耗时最长、范围最广、知识面最宽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生气勃勃的持续增长的复杂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见诸成效,只有抓住这个“战略核心”,才能有效推进信息化进程。

    3.1.4 战略保证

    信息化的战略保证是人才、资金和安全。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信息社会中,离开人才和资金作保证,是任何事情也作不成的;信息化是以高技术、高标准、高智能、高投入为特征的“四高”大系统工程,离开人才和资金,是无法成功。制造业信息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投入力度小(累计只占总投入的0.22%)和缺乏综合人才”(中国信息报,20020415,第二版)与发达国家10%-12%相比,相差很大(中国信息报,200110425,第四版);“综合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信息知识、IT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以及信息、IT、科技和管理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全国需要成千上万的信息化人才。成功的信息化,需要信息专家、IT专家、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通力合作;特别需要信息化专家(CIO),因为,“开发信息资源” 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四高”大系统工程;没有信息管理人才,就没有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就没有资源共享;没有信息化管理人才,特别是首席信息主管(CIO),就没有信息化。只有对信息化专家、IT专家、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进行专门互补性培训,彼此取长补短,互学相长,才能造就真正的高级信息化专家(CIO),但这只是近期战略;鉴于“开发信息资源”在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和长期性,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是信息化的主体工作,应采取长期的信息化人才战略,既要进行专门互补性培训,又要从高等学校系统培养;全国50多所高等学校(主要是重点高校)均有“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CIO培训班”等,是信息化人才基地,因此,这50多所院系,均可增设“信息化专业”、“制造业信息化专业”、“CIO研究生班”,以便源源不断地提供信息化人才。

    总之,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战略,是一个带全局性的长期战略,实施起来肯定要遇到料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才能勇往直前,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结合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具体实际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步,推进自动化。目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当前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任务,是“雪中送炭”;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些专用子系统,即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系统,以知识、情报为核心的决策咨询系统等,并进一步将各子系统用【DYX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贯通起来。其自动化系统,是“锦上添花”;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才和资金投入的增加、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推进和信息化条件的充实,“自动化”必将遍地开花、鲜艳夺目、芳香神州大地。
 

本文作者:谢元泰 来源:博客园 |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纠错  >>投诉
版权声明:CIO之家尊重行业规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CIO之家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延伸阅读
也许感兴趣的
我们推荐的
主题最新
看看其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