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在其内部网络上开展的各种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用户数也越来越多,使得大容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和数据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企业专门投入资金人力来建设自己的网络存储系统,也使得存储系统的建设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1、存储系统的需求分析
面对建设网络存储系统的需求.企业酋先要对自己的网络应用进行调研和分析,作出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这样才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存储系统以及如何去建设。以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为例,我所在网络硬件设备搭建起来以后。开始注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使之能为我所的科研生产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我所网络数据存储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Web网站:包括www主站点,各个机关部门的二级网站等等,这些数据都需要备份服务的支持。
2)共享交流区:方便企业员工共享各种资源,需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对访问速度有要求。
3)个人文件区:给每个员工提供一定的存储空间来存放重要资料,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
4)打印绘图区:员下将自己的设计罔纸拷贝到该区域,由打印管理员来进行绘图输出。
5) Ansys等大型软件: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来保存计算结果。
6)视频点播系统:用于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教学,包括很多视频文件,需要占用大量的存储空同。
7)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系统:需要占用海量存储空间来放置期刊和论文数据。
8)ORACLE数据库:读写数据的频率高,并发要求高,因此对存储系统的要求也高。
此外,未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对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并行处理能力和网络性能都要求很高。总的来说,企业内网中存储访问要求高的应用对存储的性能有较高的要求。而以往我所网络中心的的存储资源是各自分立的,主要以RAID和服务器手动备份作为数据存储的手段。总体上看,存储方式存在安全性低、可靠性低、不易管理等缺陷,数据损坏后,不易恢复。这种存储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现有和将来信息量增长的需求,我所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存储平台。所以,从2007年开始,我所网络中心开始进行企业内网存储系统的建设。
2、存储系统的选择
存储系统经历了从直连存储(DAS)到附网存储(NAS),最后到现在的存储区域网络(SAN)的发展过程。
2.1直连存储(DAS)
存储设备(磁盘阵列)通过诸如IDE/SCSI等10总线与服务器相连。客户机的数据访问需通过服务器,然后经过其I/O总线访问相应的存储设备。服务器实际上起到一种存储转发的作用。
2.2附网存储(NAS)
附网存储(NAS)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存储模式,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连接到一组计算机上,适用于网络文件服务模式的数据访问。NAS存储技术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数据的传输速度慢,因为NAS只能提供文件级(经过多个协议栈)而不能提供块级(经过协议栈少)的数据传输;(2)数据备份时性能较低,NAS在数据备份时要占用同一局域中大部分网络带宽;(3)只能对单个NAS进行管理.很难将位于同一局域网中的多个NAS集中管理。
2.3存储区域网络(SAN)
SAN(存储区域网络)是一个高性能的网络,其设计的目的是使存储设备与计算机系统或存储设备与存储设备之间通信。无论是FC SAN,还是IP SAN,都可满足块级数据传输的需求。这比DAS和NAS存储基于文件的传输进步了很多。SAN技术在服务器与存储系统中间直接通过专门的网络传输数据,不象NAS那样完全依托于现有的网络。为企业的存储问题找到了新的方法。
以前我所网络数据的存储方式采用的是直连存储(DAS)方式,服务器直接和存储连接。数据存放在附属于服务器的磁盘阵列(RAID)上。直连存储(DAS)方式有占用服务器资源等缺点,在备份、恢复、扩展和容灾等方面产生了大量问题。并且变得日益突出。而存储区域网络(SAN)可以突破瓶颈问题,是目前存储领域发展的主流。而且根据前面提到的我所的应用需求,我们决定选择存储区域网络(SAN)构建我们的企业企业内网网络存储系统。但目前的SAN包括有IP SAN和FC SAN两种技术,究竞选择哪一种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难题,需要我们进行反复的探讨和论证。下面我们先来看看IP SAN和FC SAN存储系统各自的技术特点,并做一个简单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