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软件项目
微软如何做产品(2)——用户需求调查研究
网友   http://news.cnblogs.com/n/62776/  综合  编辑:德仔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篇讲到Office2003虽然大获成功,但是过多的功能对于现有的 target=_blank http://news.cnblogs.com/n/62776/&qu
 上一篇讲到Office2003虽然大获成功,但是过多的功能对于现有的UI简直不堪负载。所以Office 2007的开发团队开始了他们的设计之路。这一篇主要关于如何做前期用户调查。

  微软的设计流程

  Research(调查研究)、Design Tenets(设计信条)、Prototypes(设计原型)、Evaluation(评测)

 

 

 
第一阶段:Research(调查研究)

  调研的关键就是“Learn from Real People”。

  用各种方式了解,真实的用户在使用office产品的时候,人们到底如何感觉?

  第一层面:定性分析

  微软做了:

  • 到人们工作的地方,了解他们怎么使用office
  • 到人们家里,了解他们怎么使用office
  • 邀请人们来微软的实验室,自由工作、讨论
  • 采集到超过10000小时的视频资料,录下了人们如何使用Office

  这些信息被汇总在一张被称为“The Fish”的图(因为看上去的确像是一条鱼)。微软人将用户的需求分类并总结,梳理成一张鱼骨图上。

 
 
 
 
细看下鱼骨左上端的那个绿色区域,是关于Access and use functionality。也就是“可用性”、“易用性”的问题。

  来看看用户关于“易用性”说了什么:“我以前完成过这个功能,但是我不记得如何弄的了。” 这样的观点是用户最强烈的反馈的。这个感觉背后就是Sense of mastery is gone!

  联想到了马克思思想的一个经典词:“异化”。

  第二层面:定量分析

  微软做了:

  • 采集逾30亿的数据组(over 3 billion data sessions collected from Office users)
  • 平均每天采集了200万组 (~ 2 million sessions per day)
  • 在90天内,追踪3.52亿次Word命令条的点击 (over the last 90 days, we’ve tracked 352 million command bar clicks in Word)
  • 追踪接近6000个独立的data point (We track nearly 6000 individual data points)

  通过数据分析能够解答的问题有:

  1. 什么操作命令是用户使用最多的?
  2. 命令通常按什么顺序被放在一起使用?
  3. 哪些命令人们会通过点击功能条,哪些又用鼠标右击来完成操作、哪些用键盘快捷方式呢?
  4. 如果人们找不到某项功能了,他们去哪里求助?求助热线?话题小组?

  在巨大浩瀚的用户行为监测结果中,微软人选取各操作命令的使用情况作为切入点,整理了Excel、Word、PPT、Outlook等Office软件的情况汇总表。将各项功能一一列出,用户使用次数也一一精确记录。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到对于Excel来说,排第一的功能是Paste(粘贴),之后依次是“Copy”、“Save”、“Clear”、“File”、“CloseWindow”、“Undo”……而对于Word,左右上下的移动占了前几位,“Paste”只是第8位的操作。似乎Word果然是创作式的工具,用户在斟酌字句编辑的时间更多。

  那么PPT呢,排第一的操作居然是“Next SlideShow”(下一张幻灯片),哈哈,这个挺有趣的。Outlook更有趣了,排第一的是——Delete,是的,用户最常在outlook干的事儿就是“删除”。

 

 
第二张展示的定量分析表是针对问题3的,微软的产品设计师很想弄明白“哪些命令人们会通过点击功能条,哪些又用鼠标右击来完成操作、哪些用键盘快捷方式呢?”从数据上来看,很明显,似乎关闭窗口的快捷方式“Alt+F4”如雷贯耳,但是真正使用的用户只占158万次关闭窗口操作中的1.0%。
 
 
第三张数据分析表是Command’s length调查。调查执行某项功能需要几步操作。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 http://news.cnblogs.com/n/62776/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章旨在分享信息,不代表对其内容的完全认同。文章来源已尽可能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同时,我们无法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进行完全保证,对于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转载仅出于传播目的,读者应自行对内容进行核实与判断。请谨慎参考文章信息,一切责任由读者自行承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