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IT治理
企业从信息化立场设计改革
网友      编辑:德仔   图片来源:网络
 企业在着手信息化前,企业往往不明确需要如何调整现有的组织,也就相当于并不清楚应该如何改革。接着,在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功能性能、配置、工
 企业在着手信息化前,企业往往不明确需要如何调整现有的组织,也就相当于并不清楚应该如何改革。接着,在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功能性能、配置、工期等系统架构确定以后,才按照这个架构来设计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的调整方案。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等等,都是我们国家制定的美好而宏伟的方略和目标。这些大目标又被细分为13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社保流转、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节能减排、高效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等许许多多的具体目标。

  一般我们都这样理解,落实这些目标,需要对现有制度、体系、政策或系统进行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就是大大小小的改革。人们也都认同,为了保证改革落到实处,得到能定量评估的结果,需要信息化手段。因此,人们在认识上,总是把信息化作为与改革配套的策略来运用。

  可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认识上的一个思维定式。我们应该突破这种思维定式,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思路设计改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近十年实战经验极其丰富的企业信息化中得到启发。

  企业不论大小,在着手信息化前,都明确一个目标:实行信息化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提高核心能力。这相当于我们为社会经济发展设立的一系列美好目标。在这一阶段,企业一般只是认同了信息化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可是企业在着手信息化前,企业往往不明确需要如何调整现有的组织,也就相当于并不清楚应该如何改革。接着,在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功能性能、配置、工期等系统架构确定以后,才按照这个架构来设计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的调整方案。这相当于改革的方案。以后,随着信息系统上线,改革逐步到位。

  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确定目标之后,先架构信息系统,再设计改革方案。建成信息系统后,在上线的过程中实施改革。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信息化的立场设计改革。

  十余年企业信息化的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成功率高、效果好,不容易反复。

  当前形势下,我国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如果我们能比较快地达成13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社保流转、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节能减排、高效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就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大幅提高内需,完成中国向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转型。

  在我看来,达成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些目标,必须依靠信息化。这种依靠不应该是仅仅以信息化来配套改革,而是应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设计改革。

  比如讲,我们的医疗改革、社保改革,是不是可以尝试先设计和论证信息系统业务逻辑和架构,再来讨论组织和流程的调整呢?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进。我们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从人均上讲,并不属于发达国家,钱并不多。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经见底,2010年有望复苏。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而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就应该按信息化的规律来思考,来认识,来实践。

  所以,我们确有必要“从信息化的立场设计改革”。

本文作者:网友 来源:网络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众号:imciow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章旨在分享信息,不代表对其内容的完全认同。文章来源已尽可能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同时,我们无法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进行完全保证,对于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转载仅出于传播目的,读者应自行对内容进行核实与判断。请谨慎参考文章信息,一切责任由读者自行承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