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到RUP的工作流程,业务需求其实是RUP的业务建模流程(Business Modeling),在这个流程中,参与者主要是业务流程分析员(Business-Process Analyst)。主要的目的是对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并根据要进行的项目,确定进行何种程度的业务建模(你要做一个ERP项目就意味着你必须优化业务流程,而上一个部门级MIS项目就没有必要用牛刀了)。然后你会得到一个叫做业务前景(Business Vision)的东西,其实就是项目成功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并在涉众范围内达成一致。业务需求层次需要投入的精力视具体项目而定,而业务需求的确定对之后的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起了限定作用,业务需求就是需求过程的宪法,任何需求不得与之相违背。
到了用户需求层次上(RUP的需求工作流程),重心就转移到如何收集用户的需求上,即确定角色和角色的用例(这里的角色和用例是UML中的概念,我们在下文会讨论),需求分析是很难的,因为很多需求是隐性的,很难获取,更难保证需求完整,而需求又是易变的。一般来说,在过去作需求分析的时候,更多依靠的是阅读企业的文件,但是企业的文件往往有局限性,例如落后于当前的业务,不够明确,依赖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后来获取需求的方法逐渐倾向组织访谈会(Interview)。
功能需求依赖于用户需求,可以说是用户需求在系统上的一个映射(Mapping)。开发者思考的角度从用户转移到开发者。在这个层次上,为用户做一个软件原型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直到现在,用户对软件还是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概念,如果你给用户一个原型,用户就会说,"哦,我的XX系统原来就是这样的。"这就避免了用户在软件开发完成后才看到软件所带来的一些风险。是否有必要采用快速原型开发法和原型应开发到何种地步取决于具体的项目,很多时候,用一些非正规的方法来生成原型:如果你要开发一个WEB系统,让你的美工做几个页面给用户看看,如果你做一个C/S系统,做一个界面给用户,都已经足够用了,甚至你完全可以在黑板上画一画你将来的软件的面貌都可以。用户大都是比较友善的,不要把问题想的过于复杂。
1.7. 需求的标准
讨论软件需求的文章有很多,对于需求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上是相同,都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里我总结一些比较通用的标准,可能并不完善,但你只要能保证做到这几点,你的项目就不容易失败:明确(Clear)、完整(Complete)、一致(Consistent)、可测试(Testable),此外还有其他的概念,如可跟踪、可修改等等。
明确:目前大多数的需求分析采用的仍然是自然语言(因为如果采用形式化语言的话,和用户的沟通将成为一个大问题,这意味着客户在开发软件之前必须先进行形式化语言培训,这是不现实的)。自然语言对需求分析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二义性。所以我们不得不对需求分析中采用的语言做某些限制。例如尽量采用主语+动作的简单表达方式。说白了,需求分析中的描述让人看上去像是刚学习写作的小孩子就对了,千万不要采用疑问句、修饰这些华丽的表达方式。
除了语言的二义性之外,注意不要使用行话,就是计算机术语。需求分析最重要的是和用户沟通,可是用户多半不是计算机的专业人士,如果在需求分析中使用了行话,就会造成用户理解上的困难。
打个比方,如果你要做一个银行的信用卡系统,你就可以这样描述软件需求:银行的卡部管理信用卡,每张信用卡只属于一个帐户。信用卡有卡号、余额。一张信用卡有多笔的交易记录。
完整:再也没有什么比软件开发接近完成时才发现遗漏了一项需求更糟的事情了。需求的完整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想象一下遗漏需求而不得不返工,这简直就是恶梦。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需求的遗漏是很经常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你的问题,更多的问题发生在用户那里,他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要做到需求的完整性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它涉及到需求分析过程的各方各面,贯穿了整个过程,从最初的计划制定到最后的需求评审。
一致:一致性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简单的来说,就是用户需求必须和业务需求一致,功能需求必须和用户需求一致。严格的遵守不同层次间的一致性关系,就可以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不会偏离最初的实现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把一致性关系细化。比如说用户需求不能超出先前指定的范围。
可测试:大家觉得一个项目的测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有人说从编码完成后开始。更清楚一点的说是编码的时候同时进行单元测试,编码完成后进行系统测试。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实际上测试是从需求分析过程就开始了。需求分析是测试计划的输入和参照。这就要求需求分析是可测试的。什么是可测试呢?"我们要用新的系统完成报表自动化处理",你觉得这个需求是可测试的吗?当然不是,报表包括哪些?自动化处理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在需求中都没有说明。因此这项需求是无法测试的,就是不具有可测试性。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之前的需求的几项标准都是为了保证需求的可测试性的。事实就是这样,只有系统的所有需求是可以被测试的,才能够保证软件始终围绕着用户的需要,保证软件系统是成功的。
第二篇
本文将继续花了一些篇幅来讨论软件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求大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需求过程。
1、煮鸡蛋的启示
有个英国人学煮鸡蛋,开始,他把鸡蛋放到开水里煮时总会炸裂。他为此想了各种方法,并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在鸡蛋上打个孔。但在鸡蛋上打孔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孔打小了,鸡蛋还会裂;孔打大了,蛋清会在它凝固以前流出来。于是,这个英国人给一批鸡蛋分别打了各种不同孔径的洞,并记录下每个鸡蛋孔径的大小。通过这一方法,他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大小──既避免了炸裂,又保证蛋清不会流出来。这时,虽然煮鸡蛋炸裂的问题解决了,但这个英国人仍然不知道煮多长时间才能把鸡蛋煮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开始尝试煮不同时间的结果,并从中找出最佳的时间长度。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煮鸡蛋的方法。这个案例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个可笑的例子。因为聪明的中国人早就知道把鸡蛋放在水中与之一起加热至鸡蛋浮起来就可以了。
从煮鸡蛋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上,中国人和英国人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习惯──中国人凭借他的聪明直奔结果,而英国人却仔细地把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最简单,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管理软件的发展之路 洪奇)
聪明的中国人虽然拥有四大发明,但是对于现代的管理思想,中国人一直没有领会到真谛所在。无论是哪一种的管理方法,过程能力都是特别重要的,虽然生产一件产品的相关人员有千千万万,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只有一种。这种能力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制定极为详尽的生产过程规定得到的。在中国接受了ISO的思想之后,这种能力也在国内的制造业中逐渐体现出来。但是在软件行业中,拥有这种过程能力的软件组织仍然是少的可怜,大多数的软件组织奉行的还是一种在八九十年代的个人英雄主义,开发软件单靠个人的力量,能力强的程序员能够成功的完成软件,能力差的则失败。大多数的软件组织中,少数人掌握着代码,他们就是一切,如果他们因为私人原因离开所在的组织,手上的代码则是他们的资本,原有的组织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中国人热衷于结果,2001年的热点在CMM上,现在还很难说CMM中是不是有一定的泡沫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CMM之进入中国软件组织为中国软件工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软件工业将逐渐摆脱原来的作坊式开发,进入软件工业时代。之所以用软件工业而不用软件产业的原因是希望软件产品能够像工业革命那样进入大规模生产,降低价格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