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基础知识|用户/画像/需求/故事/标签/分层,分清了吗?    

在产品、运营和敏捷开发中,“用户”、“用户需求”、“用户画像”、“用户故事”、“用户标签”、“用户分层”这些词汇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对于刚入行的新人,很容易混淆。
今天山火想聊下,这些核心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帮助你理解它们各自的“用武之地”,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


1. 基础概念 - 用户 (User) 与 用户需求 (User Need)

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起点。

  • 用户 (User)

    • 大致含义:广义上指所有与产品产生交互的个体或群体。不仅仅是最终消费者,也可能包括内容的生产者、平台的管理者、甚至是内部运营团队。

    • 核心应用场景:识别用户是产品定位的第一步。明确为“”做产品,直接影响后续所有决策。对于一个在线教育平台,用户可以是学生老师家长,甚至是课程内容审核员

  • 用户需求 (User Need)

    • 大致含义:用户在特定场景下期望通过产品来解决的问题达成的目标。它通常源于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

    • 核心应用场景:用户需求是产品功能设计的源泉。挖掘和理解真实的用户需求,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学生用户可能的需求是“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回放,以便复习”,老师的需求可能是“方便地布置和批改作业,以提高教学效率”。

2. 核心概念 - 用户画像 (User Persona)

用户画像,简单来说,就是给你的典型用户“画个像”

  • 是什么:基于真实用户数据,通过分析和提炼,构建出的一个或多个虚拟的、代表性的用户模型。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群具有相似特征、行为和目标的用户的集合体。

  • 典型产出:通常以“画像卡片”的形式呈现,包含:

    • 基本信息:姓名(虚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背景等。

    • 行为特征:使用产品的频率、偏好、习惯性路径、技术熟练度等。

    • 目标与动机:使用产品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深层动机是什么?

    • 痛点与挑战:在使用产品或完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和障碍。

    • 使用场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使用产品。

    • 一句代表性的话:概括该类用户核心诉求或态度的引言。

  • 核心应用场景

    • 产品设计决策:帮助团队成员(尤其是设计师、工程师)建立对用户的共同认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目标用户。

    • 需求优先级判断:当面临多个需求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画像的重要性和需求的迫切性来排序。

    • 营销策略制定:为市场和运营团队提供清晰的用户轮廓,以便更精准地定位和触达。

一个健身App的用户画像可能是“自律的健身达人-李明”:30岁,男性,一线城市白领,有3年健身经验,目标是增肌和保持体脂率,痛点是工作忙碌难以坚持去健身房,希望App能提供高效的家庭健身计划和专业的动作指导。

避坑:用户画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需要基于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同时,画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用户和市场的变化而迭代更新,避免“静态画像”的陷阱。

3. 核心概念 - 用户故事 (User Story)

用户故事是敏捷开发中描述需求的常用工具,它强调从用户的视角出发。

  • 是什么:一种简短、朴素的语言描述用户想要的功能及其价值的方式。它不是详细的需求文档,而是引发对话的起点。

  • 典型产出:遵循固定格式:“作为一个<用户角色>,我想要<完成某个目标/使用某个功能>,以便于<实现某种价值/获得某种好处>”。

    • 用户角色 (Role):谁会使用这个功能?(通常对应用户画像或用户分层中的某一类用户)

    • 目标/功能 (Goal/Function):他们想要做什么?

    • 价值/原因 (Value/Reason):为什么他们需要这个功能?这能带来什么好处?

  • 核心应用场景

    • 敏捷开发需求沟通:作为开发团队梳理需求、估算工作量、制定迭代计划的基础。

    • 需求澄清与确认:促进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之间对需求的共同理解。

    • 验收标准定义:好的用户故事可以帮助定义清晰的验收条件(Acceptance Criteria)。

      • ? “作为一个高级会员,我想要下载课程视频到本地,以便于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学习。”

      • ?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想要看到我的文章被多少人阅读和分享,以便于了解哪些内容更受欢迎并优化创作方向。”

  • 关联:用户故事中的“用户角色”往往来源于用户画像或用户分层,而“目标/功能”和“价值/原因”则直接关联用户需求。

4. 核心概念 - 用户分层 (User Segmentation)

用户分层是将庞大的用户群体划分为更小、更易于管理和理解的细分群组

  • 是什么:根据用户的某些共同属性行为特征,将整体用户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过程。这些属性可以是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数据、消费能力、生命周期阶段等。

  • 典型产出

    • 用户分层模型:如经典的RFM模型(Recency近度, Frequency频率, Monetary金额)、AARRR海盗模型(Acquisition获取, Activation激活, Retention留存, Revenue收入, Referral传播),或根据业务特点自定义的分层,例如:新手用户成长用户成熟用户流失风险用户

    • 各层级用户定义和占比:清晰描述每个层级用户的特征、数量或比例。

  • 核心应用场景

    • 精细化运营: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推送不同的内容、活动或服务,提高转化率和用户满意度。

    • 差异化服务:为高价值用户提供VIP服务,为新手用户提供引导和帮助。

    •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识别用户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用户成长或防止流失。

    • 资源有效分配:将有限的资源(如营销预算、客服精力)投入到最能产生价值的用户群上。

电商平台可能会将用户分为:高价值用户(购买频次高、金额大)、潜力用户(有购买记录但频次不高)、新注册用户即将流失用户(长时间未活跃)。针对“即将流失用户”,可以推送召回优惠券。

5. 基础概念 - 用户标签 (User Tag)

用户标签是构成用户画像和用户分层的基础“原子”

  • 是什么:对用户某个维度特征的结构化描述。它是高度精炼的、能够代表用户某方面特性的关键词或短语。

  • 典型产出

    • 标签体系:一个有组织、有层级的标签集合。通常包括:

      • 事实标签/属性标签:客观存在的信息,如性别、年龄、地域、注册时间。

      • 行为标签:用户在产品内的操作行为,如最近登录时间、浏览过的商品类别、购买次数、活跃天数。

      • 模型标签/预测标签:通过算法模型计算得出的,如购买偏好(偏好数码、偏好服饰)、流失风险(高、中、低)、用户价值(高、中、低)。

    • 用户标签库:存储和管理所有用户及其对应标签的数据库。

  • 核心应用场景

    • 构建用户画像的基础:多个相关标签的组合可以勾勒出一个用户画像。

    • 用户分层的依据:通过特定的标签组合或标签规则来定义不同的用户层级。

    • 精准推荐与营销: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行为标签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或广告投放。

    • 数据分析与洞察:通过分析不同标签用户的行为差异,发现业务机会或问题。

一个用户可能被打上以下标签:性别:女年龄段:25-30岁常驻城市:上海最近购买品类:护肤品活跃度:高价格敏感度:中

6. 总结 -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些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

  • 用户标签是最小的描述单元,是数据基础。

  • 用户画像是多个标签的有机组合与人格化呈现,帮助我们感性地理解用户。

  • 用户分层是基于某些关键标签(如价值、行为阶段)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服务于精细化运营。

  • 用户需求是驱动一切的源头,通过用户画像和用户分层可以更深入地洞察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 用户故事则是将用户需求(特别是某个画像或分层用户的需求)转化为可供开发团队理解和执行的具体条目。

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流程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image.png

核心差异总结


概念

核心目的

典型产出形式

主要使用者/场景

用户

明确服务对象

(无固定格式,是对目标群体的定义)

产品战略、市场定位

用户需求

理解用户待解决的问题或待达成的目标

需求列表、痛点描述

产品规划、功能设计

用户画像

建立对典型用户的感性认知和共情

画像卡片(含基本信息、行为、目标、痛点等)

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营销策划

用户故事

清晰、简洁地传递用户视角的功能需求与价值

"As a..., I want to..., so that..." 格式的短句

敏捷开发团队、需求沟通、迭代规划

用户分层

实现对用户群体的差异化管理和运营

用户分层模型(如RFM)、各层级用户定义

运营团队、市场团队、产品策略(针对不同用户群)

用户标签

原子化、结构化地描述用户特征

标签体系、用户标签库

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构建、用户分层、精准推荐/营销


掌握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能让你在产品工作中思路更清晰沟通更顺畅决策更准确


关联文档